仇恨教育危害兒童 《南京照相館》引爭議

中共藉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推出多部相關題材的「愛國電影」,其中票房火熱的《南京照相館》被指煽動仇日情緒,尤其是對中國兒童的負面影響引發爭議。
陸媒封面新聞報導,8月4日是電影《南京照相館》上映的第11天。截至當天,該片的實時總票房已經達到15.7億元(人民幣,下同)。電影描述一位15歲少年在南京一家照相館當學徒,他在沖洗一名日本軍官帶來的兩卷底片時,發現當中有日軍屠殺、強姦婦女和搶劫等暴行的照片。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保留了數十張照片,並挑選出16張裝訂成冊。該本相冊在1946年2月審判日本戰犯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8月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這部電影號稱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但有多名日本歷史學家指出,這部電影充滿了不符合歷史邏輯、自相矛盾的地方。當時,日軍雖然有隨軍攝影記者,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拍攝日軍勇敢作戰,以及受到各地民眾歡迎的照片,不會刻意去拍攝日軍霸凌平民的照片。同時當時的這些攝影師,都會自帶沖洗設備,一般是不會把可能帶有軍事機密的照片交給當地照相館去沖洗的。所以這部電影應該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因《南京照相館》與南京大屠殺歷史有關,隨著電影上映,中國網路上充斥著對日本的仇恨留言。有些網友若表達出不同於主流愛國情緒的想法或說法,就會在網路上遭到圍攻甚至檢舉。
兒童觀影後出現心理扭曲
觀眾認為,電影刻意展現戰爭時期日軍的暴行及相關畫面,會引發觀眾尤其是兒童的極端情緒反應,很多兒童在觀影後情緒失控,甚至發瘋。
8月2日,安徽一位媽媽上傳了自己孩子用各種工具猛砸中國地圖上日本的影片,媽媽稱僅僅給孩子看了點《南京照相館》的片段。有影片顯示,一個小女孩在看完電影後哭著說「要把日本人都殺了」;河南一名9歲男孩因觀看《南京照相館》憤而撕毀長期珍藏的日本動漫卡片。
有網民在X上發帖說,「看了幾個小孩看完電影《南京照相館》之後或哭泣、或咬牙切齒或想殺光日本人的影片,哎,心中感到悲涼。並不否認日本侵中是巨大的罪行,不僅僅是它,任何侵略和屠戮都應該被痛恨和譴責。被他們(中共)一代又一代的愚弄著,難道不能從自己這一代斷開嗎?!」
蘇州再傳日本人受攻擊
繼去年6月在蘇州發生持刀傷人事件、去年9月在深圳發生一名10歲日本男孩被刺身亡事件後,今年7月31日,一名日本母親在蘇州地鐵站帶著孩子行走時,遭到類似石頭的硬物攻擊,導致日本母親受傷。外界認為,一連串事件明顯都和中共政府推行的反日仇恨教育和宣傳有關。
在東京生活多年的華人梁先生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各地小學生去看了《南京照相館》後說要殺日本人,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是場災難。他懷疑7月31日蘇州襲擊日本母子事件,就與中共這種教育有關。
梁先生表示,歐洲各國的歷史教育非常強調年齡適宜性,比如《美麗人生》因最後描繪了集中營生活,初中以上學生才能觀看;而膾炙人口的《辛德勒名單》因有屠殺場景,要高中以上觀眾才能看。
「因為孩子還沒有消化吸收能力,直接將某一族群或國家塑造成惡魔,最終帶來的只有簡單的仇恨,脫離了教育的初衷。」梁先生質疑,而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背後可能是中共當局一種「陽謀」。
學者:中共藉機轉移國內矛盾
台灣華人民主書院理事曾建元對《大紀元》表示,中日戰爭結束後,台北和東京曾經簽訂了《中日和平條約》,處理中華民國和日本關於台灣地區的戰後事宜。北京和東京也簽訂了《中日和平條約》,處理大陸地區關於兩國戰後的善後。日本的戰爭責任其實已經告一段落,雙方都應當放下歷史的仇恨,來共同創造東亞地區的和平。但中共一再挑起對日的仇恨,用民族主義來綁架中國人民。
他認為,其實現在中共反而扮演著當年日本向鄰國擴張的角色;中共挑起抗戰議題,是藉由反日的情緒來操作對抗日美同盟關係,也是挑戰普世價值體系。這是《南京照相館》影片背後的政治圖謀,「這不是一個單純的電影文化作品,它包藏著強烈的黨國的政治上的意圖。」
旅澳歷史學者李元華告訴《大紀元》,中共利用一切機會煽動民眾仇日、仇美,這是它轉移國內矛盾的一個重要方法,「不是只有今天這個電影有這個思路,是中共一直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