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研究揭示:中華傳統育兒之道有理

一項英國長期研究顯示,明確的規則與溫暖的關愛結合的權威型育兒方式才是最佳育兒之道。(Shutterstock)
一項英國長期研究顯示,明確的規則與溫暖的關愛結合的權威型育兒方式才是最佳育兒之道。(Shutterstock)

文/李皓月

一項英國長期研究顯示,「權威型育兒方式」才是最佳育兒之道,這種方式將明確的規則與溫暖的關愛結合在一起,可能是培養學業優秀孩子的關鍵。這似乎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育兒概念不謀而合。

與當下流行的「溫和育兒」相比,這種在嚴格與溫柔間找到平衡的育兒方式,讓孩子在學業和情感發展上表現更出色。

英國政府資助的長期研究計畫「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研究」(Study of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SEED)自2013年起,追蹤了約6千名兒童,探索家庭環境與早期教育,如何影響孩子成長。

中華傳統文化 蘊含育兒智慧

《顏氏家訓‧教子篇》中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提倡了嚴中有愛、教導與關懷並重。

SEED的研究發現,採用權威型育兒的家庭,孩子在7至11歲的學業測驗中表現更優異,閱讀、寫作和數學成績尤為突出。這種育兒方式強調堅定、正向的教養原則,同時保持高度的「回應性」,也就是父母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給予支持與引導,與中國古人的育兒方式高度契合。

「說『不』並不意味著冷漠。」研究作者之一表示:

權威型育兒的核心,是讓孩子在明確的框架內自由成長,同時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研究還指出,每週至少10小時的正式團體托育能進一步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為家長提供了另一個實用的建議。

正式團體托育指的是,由專業機構或合格人員提供的看護和教育服務,通常包括幼兒園、學前班或托兒所等環境。這些場所通常有固定的課程或活動,旨在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發展,與父母或親戚照看小孩的方式不同。

父母情感健康 深深影響孩子

研究提醒,父母的情感健康也至關重要。

父母可能因工作、經濟或其他問題感到焦慮、憂鬱,導致家庭環境中充滿壓力或混亂,例如:缺乏規律的家庭作息、頻繁的爭吵,或不穩定的生活環境,如頻繁搬家。

此外,父母還可能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試圖控制他們的行為、選擇或情緒。尤其是在母子關係中,母親可能因與孩子頻繁衝突或對孩子感到煩惱,而形成不健康的互動模式。

這些因素可能削弱孩子在小學階段(通常指5至11歲)的社交與情感發展,孩子可能難以建立穩定的同伴關係,或在團體中表現出退縮、攻擊性等行為;孩子還可能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表現為焦慮、缺乏自信或情緒不穩定。

不宜提倡 成就和價值等同 

專家警告,過於關注孩子成就的「自我中心型育兒」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讓孩子承擔不必要的壓力;將孩子的價值與成就綁定,也會忽視他們的內在需求或情感健康。

如果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成就,如學業成績、才藝表現或在外人面前的言行,將這些方面視為教育成敗的標準,孩子可能感受到必須達到高標準以滿足父母的期望,這種壓力或將導致孩子的焦慮、自我懷疑。

這項研究將持續至2029年,屆時將提供更多關於育兒方式的分析。對現代父母來說,權威型育兒或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平衡之道——既不失溫暖,也不缺規則,幫助孩子在學業與生活中脫穎而出。◇   

延伸閱讀
憲判不必遵從?立委:拒破壞民主
2025年08月07日 | 4天前
7日接連兩起地震 東部外海規模6.2
2025年08月07日 | 4天前
手法同認知戰 惠頓批台 訊息鏈曝
2025年08月07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