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貸令解約潮 消基會籲非投機性讓渡可換約轉售

中央銀行祭出限貸令,部分預分售屋面臨解約潮,貸款者陷資金困境。示意圖。(記者宋碧龍/攝影)
中央銀行祭出限貸令,部分預分售屋面臨解約潮,貸款者陷資金困境。示意圖。(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台灣預售屋市場潛藏風暴,自政府2023年起推出新青安政策以推升房市交易熱度,隨著銀行房貸放款逼近「紅線」警戒值,中央銀行祭出「限貸令」,也讓2021年至2023年簽約的預售屋將面臨解約潮,消費者陷資金困境。消基會呼籲,因失業、貸款不足等導致的「非投機性讓渡」可換約轉售。

自2023年底起新青安政策推升房市交易熱度,國內多家銀行的房貸放款比重迅速逼近金融監理的「紅線」。為遏止信貸過熱與資產泡沫風險,2024年初中央銀行祭出「限貸令」,提高購屋者貸款成數門檻並要求銀行強化放款審查與資金控管。

雖然政策轉彎是常態,但消費者卻感到晴天霹靂。消基會說,許多早在2021至2023年簽下預售屋合約的自住型民眾,原先規劃以七至八成的房貸順利交屋,卻在面臨實際交屋時被銀行告知僅核貸六成五,甚至更低的貸款比率。這些突如其來的資金缺口往往高達數百萬元,對多數家庭形同斷頭一擊。

依《平均地權條例》第47條,預售屋在未辦理第一次移轉登記前,原則上不得任意轉售。此規定原意為防止短期炒作行為、穩定房價市場,但在現今市場轉向、房價走跌、利率升高下,卻讓手中持有預售屋卻無力繼續履約的消費者陷入死胡同。

以目前一般預售合約條款為例,一旦消費者無法如期交屋而選擇解約,建商往往可依約收取已付上限15%價金作為違約金,並保有原屋重新銷售之權利。消基會認為,房價高昂,現行違約罰則過高,有必要檢討並下調違約金,或許可解套此僵局。法律與政策應與時俱進,針對這波預售屋解約潮,政府要正視制度與市場脫節現象。

消基會提出四點建議,強化對消費者的實質保護。首先,金融緊縮時應允許因失業、貸款不足、重大變故等因素導致的「非投機性讓渡」,可進行換約轉售,並設置明確審核標準,如對於因經濟困難而需要解約的自住型消費者加入除外條款中,以免違規濫用,既可避免消費者鉅額違約損失,也不至於鬆綁成為投機漏洞。

其次,主管機關建立預售屋履約擔保的公開資訊平台,所有建案應強制揭露其保障機制、金融機構名稱、查核紀錄等供消費者查詢與比較;應強化金融機構與建商間的履約稽核與責任歸屬制度,讓履約擔保不再只是「紙上條文」。

第三,政府應設立專責法律援助窗口,或結合消保官資源,提供解約程序、契約解讀與法律訴訟支援,當建商不願換約、貸款落差、違約爭議時可協助消費者;第四,政府應編撰《購屋風險手冊》,並與房仲業者、公協會合作,購屋前提供風險說明及教育課程,提升消費者對契約條款、貸款限制、履約制度等認知與警覺。◇

消基會表示,從表面來看,這場預售屋解約潮是一場因政策緊縮導致的金融事件,但深入檢視則是法律與市場錯配造成的系統性失衡。

消基會說,房子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不是資本逐利的遊戲棋子。當法律為了防止炒作而設限時,也應同時設想到當市場反轉、經濟困難時,消費者的退場機制在哪裡?當履約擔保變成選配制度時,又有誰能真正確保消費者不成為「爛尾樓」的代價?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消基會呼籲,政府不應只是市場的仲裁者,更應是消費者的守護者。該修的法要修,該落實的制度不能再等,否則每一位走進售屋中心、懷抱購屋夢的民眾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房市制度的犧牲者。◇

延伸閱讀
【作文學堂】缺陷
2025年05月29日 | 2個月前
美味再升級 墨西哥辣椒起士漢堡
2025年07月10日 | 24天前
紅鶴田裡覓食 威脅義大利稻米生產
2025年07月21日 | 1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