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重擊東南亞 太陽能關稅最高3521%

美國商務部週一(21日)公布,將對自東南亞進口的太陽能電池與電池板課徵最高達3521%的高額關稅,以防堵中國企業透過東南亞「洗產地」,規避針對中國產品的關稅,這是美國政府打擊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重要行動。
美國商務部公告,這些產品雖產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但實際上多數由中企旗下工廠生產,這種利用「輕度加工」更換出口地點,規避應有稅負的行為,即「洗產地」。
這項調查由韓企韓華在美國投資Hanwha Q Cells、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等美國太陽能業者發起,指控中企在東南亞設廠後,以低於成本價格傾銷美國市場,並接受中國及當地政府的補貼,對美國本土產業造成重大損害。美國商務部經過一年調查後,決定對涉案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但仍需待國際貿易委員會(ITC)5月做出最終「產業損害裁定」後生效。
據統計,去年美國從上述四國進口太陽能產品總額超過100億美元,為市場供應大宗。由於柬埔寨不配合調查,中企昊能光電、金邊光能科技等關稅高達3521.14%。馬來西亞稅率落差明顯,中企晶科能源稅率40.30%,寶嘉新能源科技則高達250.04%。泰國天合光能被課稅375.19%;另泰華新能源稅率972.23%。越南大多數企業稅率介於120%至300%;綠能電力科技、海泰新能科技等因傾銷與補貼幅度大,稅率達813.92%。
美國商務部也指出,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將視為「同類產品」,適用相同關稅,即便是尚未組裝的電池片,也無法藉由產品分類方式逃避課稅。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聯盟委員會代表律師表示:「我們有信心,將有效遏止這四國中企不公平貿易行為,這些行為長期損害美國太陽能製造業」、「中企一直在鑽制度漏洞,削價競爭,讓美國工人失去工作與生計。」
中共黨魁訪東南亞 抗美集團落空
中共黨魁習近平4月14日至18日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試圖拉攏受美國關稅影響的國家,組建「反美小集團」,表面上成果斐然。在越南簽署45項協議,包括80億美元鐵路連接計畫等;在馬來西亞簽訂31項協議,涵蓋人工智慧、農業出口和安全合作;在柬埔寨,他強調「歷史友誼」,承諾加大投資。
據財經影音頻道「秦鵬觀察」分析,這些協議是中共主動讓步,以換取政治支持。大部分止於空泛承諾,沒有具體措施,這也暴露出中共面對與其在中低端產業競爭的鄰國,左右為難的尷尬。不過,東南亞三國對中共也不買帳,習近平「周邊命運共同體」夢想,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表演。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夫人何晶21日在臉書轉發星國評論平台的一篇文章,是由波蘭籍創辦人裴卓斯(Michael Petraeus)撰寫,內容直指習近平執政12年來「一直表現得像個黑幫老大」,如今卻希望關稅戰受害的東南亞鄰國把他當成朋友和夥伴,顯得滑稽可笑,文中稱「即使世界厭惡川普,他們也寧願和華盛頓打交道,而不是北京。」何晶轉發此文,雖未直接評論,但一切盡在不言中。
秦鵬表示,習近平的挫敗有多重因素。首先,145%美國關稅,暴露了中共才是美國要打擊的頭號敵人,以及中國經濟的脆弱性;其次,中國在南海的霸道行為,讓越南和馬來西亞心存芥蒂。最後,習近平試圖以經濟援助換取地緣政治支持,但是東南亞國家更不願意得罪美國。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認為,東協國家選擇保持距離,採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務實外交策略。東南亞國家更重視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和市場機會,擔憂被視為親中而成為美國制裁對象。儘管中共經濟體量龐大,是多數東協國家最大交易夥伴,但中共無法有效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區域共識體系,更難以阻止美國以安全承諾與市場開放吸引區域內國家,北京意圖組建所謂的經濟安全共同體並不成功。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也認為,不會因為習近平到訪,東南亞國家就和中共站到一起,對抗美國。在習訪問越南前,東協已達成決議,對美國關稅政策採談判合作,而不是報復態度。
東南亞國家積極進口美國能源
東南亞國家也尋求透過增加進口美國能源,換取川普政府降低關稅。泰國財政部長皮猜(Pichai Chunhavajira)15日宣布,自明年起每年從美國進口價值5億美元的1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期限15年,總額75億美元。印尼能源部長巴赫里(Bahlil Lahadalia)表示,擬將對美原油與液化石油氣進口額提高至100億美元。印度也傳出將取消對美LNG進口稅,並計畫購買更多LNG與乙烷產品,主動削減與美貿易順差。即使是中共最親密盟友巴基斯坦,也傳出將在赴美談判前,首次考慮從美國進口原油,金額約10億美元,以對沖其對美3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關稅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