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談判 日擬就進口車標準讓步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對日方的汽車進口政策施壓,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將汽車安全標準納入雙邊關稅談判,以回應美方關切,爭取談判空間。
日本首相石破茂週日(4月20日)就日美貿易談判表示,不排除放寬對美國汽車的非關稅壁壘。他補充,美國和日本的交通和安全規則有差異,必須考慮這一點。
《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作為與美國關稅談判的籌碼,日本正考慮放寬進口美國汽車的安全標準,例如在碰撞測試等項目的要求。此舉旨在緩解川普對美國車在日本市占率偏低的不滿。
日前日本經濟大臣赤澤亮正(Ryosei Akazawa)在白宮與川普會晤。會談中,川普強調必須消除美日貿易逆差,並點名美國汽車在日本市占率偏低。在隨後的部長級協商中,雙方代表針對汽車與農產品的非關稅壁壘進行協商。
美日進口認證制度差異
日本目前遵循1958年聯合國簽署的汽車標準協定,對進口車輛設有詳細的安全測試規定;而美國則採行自主管理模式,由車廠自行完成安全測試,兩國間標準不一致導致美製車輛進入日本時,須另外通過繁瑣的型式認證程序,通常耗時數月。
此制度差異已被美國官方列為非關稅壁壘之一,美方尤為關注的是日本在正面與側面碰撞測試方面的技術要求,認為這些規定抬高了進口門檻,不利於美國車廠在日本拓展市場。
汽車認證爭議並非首次出現。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期間,日本曾承諾放寬部分美國車輛的防火性能等測試要求,並對銷量偏低車款給予免除實車測試的待遇。但隨著美國於2017年川普上任後退出TPP,相關讓步亦未成定案,雙邊需重新開啟談判機制。
雖然日本在轎車上維持零關稅,但美國汽車在日本市場的銷售表現仍然疲弱。美國加州的國際汽車物流公司West Coast Shipping在其官方網站發文表示,美日間的法規與技術規範差異,使得美國車輛需進行額外改裝以符合日本市場,包括右駕系統、排放規範與安全設備,顯著推高進口成本。
此外,不符合日本消費者偏好的車身尺寸與油耗,加上經銷與售後體系不足等因素,進一步削弱美國車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
石破:盼為世界樹立典範
雖然美國於4月9日宣布暫緩90天實施部分新增關稅,針對汽車與零件的25%高關稅仍維持不變,增加了日本車廠在美國營運的不確定性。考量到豐田、本田、日產等企業高度依賴出口美國,日本政府認為有必要盡早展開協商,以保障國內汽車產業穩定發展。
石破茂表示,除汽車議題外,日本也願在貨幣與能源領域與美方深化合作,包括擴大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他強調,雙邊貿易應建立在「公平、互利」的原則上。
石破茂週日在日本放送協會(NHK)的節目上表示,「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損的結果不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談判雙方都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希望花必要的時間為世界樹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