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古厝的保鏢 專訪阮子星

市定古蹟阮家古厝的街邊前屋。(廖儷芬/攝影)
市定古蹟阮家古厝的街邊前屋。(廖儷芬/攝影)

文/記者廖儷芬

臺南後壁區菁寮老街的阮家古厝,又稱「金德興藥鋪」,因臺劇《俗女養成記》拍攝而爆紅。阮家第三代、同時是IBA國際保鑣協會臺灣分會總監阮子星。他曾遊歷世界投身保鑣業務多年,卻在父親過世後決定回到臺南,肩負家族傳承責任,並無償開放古厝供社區活化使用,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說到保鑣,阮子星酷帥形象,讓人聯想電影《終極保鑣》男主角,同樣也是鐵漢柔情性格,他說:「父親臨終前要我承諾不再做保鑣,既然答應了,我就必須做到。」

阮子星,臺南菁寮老街阮家古厝的第三代傳人。阮子星,臺南菁寮老街阮家古厝的第三代傳人。(廖儷芬/攝影)

傳承士大夫精神 從軍人到保鑣

阮子星出生書香世家,家族成員多半從商或醫學領域,他卻選擇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家有很重的士大夫觀念,不讀書就是沒出息,當軍人、做保鑣在他們眼裡是不成材的象徵。」然而,他自小嚮往自由,讀軍校、投身國際保鑣業務,堅定自己的道路,最終成為國際保鑣認證機構臺灣區負責人。

這張證書可不簡單,擔任私人保鑣、隨扈的專業要求很高,不但體能體格要精實,精通射擊、搜索等技能,更要兼具良好素行與品格。

從保護人身安全,到守護家族古厝,阮子星卸甲回故里,重塑古厝價值。「去年快滿六十歲了,我想著乾脆回來,把這裡重新整理。」隨著父親的離世,阮子星決定回到菁寮,重新整理阮家古厝,在後院增設展覽空間,讓老宅成為文化交流場域,平常不對外開放,但可事先預約參觀。

阮家古厝一隅。阮家古厝一隅。(廖儷芬/攝影)

菁寮老街的歷史見證

菁寮老街最具代表性歷史建築之一,便是阮家古厝。「我們這間房子最早建於270年前,清高宗時期,原本坐落在嘉義,曾是施琅麾下一位林姓水師將軍的宅邸,擁有120扇門、三個聚落。」阮子星回憶,宅邸因家道中落荒廢,直到曾祖父行醫時發現其精美之處,深感可惜,便請許姓人家購下,並將整座宅邸從嘉義遷至菁寮,重新組合建造,之後祖父阮謙又以三甲良田購得,才有今日的阮家古厝。

傳統木造閣樓式街屋,建築裝飾作工精美。傳統木造閣樓式街屋,建築裝飾作工精美。(廖儷芬/攝影)
阮子星的曾祖父行醫時,發現其精美之處,深感可惜,便請許姓人家購下,並將整座宅邸從嘉義遷至菁寮。阮子星的曾祖父行醫時,發現其精美之處,深感可惜,便請許姓人家購下,並將整座宅邸從嘉義遷至菁寮。(廖儷芬/攝影)

約140年前,阮家祖先在此教授漢學,培育無數讀書人,成為當地的文化重鎮。阮子星表示,這座宅邸不僅是一個家,更是一座承載著書香傳統的學堂。

阮家古厝不僅是一個家,更是一座承載著書香傳統的學堂。阮家古厝不僅是一個家,更是一座承載著書香傳統的學堂。(廖儷芬/攝影)

古厝後院部分建築於百年前增建,主要使用臺灣檜木打造,前棟主體以福杉為主要建材,此外,古厝內藥櫃已有140年歷史,均由臺灣檜木製作,完整見證阮家行醫歲月。

阮家古厝的百年藥櫃。阮家古厝的百年藥櫃。(廖儷芬/攝影)

古厝內展示許多阮子星多年來收藏的文物,包括春秋戰國時期器物、書籍、刀劍,還有馬來西亞鍚雕象棋。「這些文物曾經是我的私人收藏,如今大部份捐給阮家古厝文化藝術基金會,讓遊客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歷史痕跡。」

阮子星在古厝展示私人藏品。阮子星在古厝展示私人藏品。(廖儷芬/攝影)
阮子星收藏到馬來西亞鍚雕做的象棋。阮子星收藏到馬來西亞鍚雕做的象棋。(廖儷芬/攝影)
阮子星在古厝展示私人藏品。阮子星在古厝展示私人藏品。(廖儷芬/攝影)

提及古厝內的精美建築細節,「你們看這個屋子的錢幣紋,下午陽光照射進來,投影在地板上,整個地上就像金銀滿地。」這些細節,都是臺灣古建築文化珍貴遺產。

阮子星介紹建築特色,錢幣紋窗飾透光投影出滿地金銀。阮子星介紹建築特色,錢幣紋窗飾透光投影出滿地金銀。(廖儷芬/攝影)

古蹟咖啡與文化傳承

兩年前,因與社區單位合約到期,原本無償提供社區活化使用的金德興藥鋪回歸後,他將老宅一部分轉型為「過道咖啡」,並開放預約參觀,也開辦文化課程,「以前我們家族是教漢學的,我希望能讓這裡變成類似學堂的場所,讓文化得以延續。」

阮子星(左一)說,這裡未來希望規劃成學堂,延續家族漢學傳承。阮子星(左一)說,這裡未來希望規劃成學堂,延續家族漢學傳承。(廖儷芬/攝影)

談及未來,阮子星坦言:「我不會讓這個古宅變成家族世襲,而是找一個專業經理人來經營,確保這座古厝能長久保存下去。」他認為,文化的傳承並非靠血脈,而是靠理念。

「人要永生,並不是多活幾年,而是讓精神和意念傳承下去。」

如今的阮家古厝,不僅是《俗女養成記》取景地,更是臺灣農村文化象徵。在阮子星的努力下,這座市定古蹟,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各地的旅人,續寫阮家的故事。◇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阮子星讓古厝恢復舊有風貌,並在後院增設展覽空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阮子星讓古厝恢復舊有風貌,並在後院增設展覽空間。(廖儷芬/攝影)
阮家古厝文化藝術基金會展出文物。阮家古厝文化藝術基金會展出文物。(廖儷芬/攝影)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主要拍攝場景。電視劇《俗女養成記》主要拍攝場景。(廖儷芬/攝影)
在阮子星的努力下,這座歷史建築,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各地的旅人,續寫阮家的故事。在阮子星的努力下,這座歷史建築,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各地的旅人,續寫阮家的故事。(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手工鉛桶師傅 廖李雪的生命工藝
2025年06月17日 | 3個月前
曾文溪畔 甜根子草開成一片白
2025年09月22日 | 7天前
極西之地的凝視
2025年09月11日 | 1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