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沉浸在活動中? 專家:身心較健康!
你曾經高度專注在演奏樂器等活動,達到渾然忘我的狀態嗎?有專家說,如果你很容易沉浸在當下從事的活動中,那你的心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比較健康的。
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行為遺傳學副教授莫辛(Miriam Mosing)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說,「心流」(flow,或譯沉浸)是美國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伊(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用來描述一種全神貫注、完全投入於活動中的狀態。
沉浸式體驗
莫辛寫道,當我們經歷「心流」這種狀態時,我們傾向於很有效率,感覺能掌控一切,而且會忘了時間。
「心流」經常是正面的體驗。有研究人員在研究心流對心理健康的好處,其中包括莫辛在內。由莫辛與其他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顯示,多久經歷「心流」一次與在什麼環境下經歷,大多因人而異,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基因的影響。
換句話說,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經歷「心流」,一部分是個人基因差異造成的,但也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可能包括人們從事特定活動的環境、分心的程度和心理狀態。
「心流」與心理健康
莫辛表示,有人主張,容易經歷「心流」的人可能與很多正面結果有關,包括比較好的心理和心血管健康。這些關聯通常可以解讀為「心流」帶來正面影響的證據。
截至目前,大多數可取得資料的研究都沒有針對「心流」對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因果效應(causal effects)做出結論。這是因為這些研究主要基於比較小的樣本和自我陳述的資料,而且經歷「心流」和出現心理問題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遺傳的。
莫辛說,我們的特定傾向與環境和經驗會影響我們如何過生活,包括是否經歷「心流」或出現心理問題。
這意味著相同的家庭因素,包括遺傳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或幼兒時期的環境,可能都會影響人們是否容易經歷「心流」,也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另一個因素是我們稱為神經質(neuroticism)的概念。神經質是一種人格特質,用來描述人們傾向於情緒失衡或容易被激怒。具高度神經質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壓力、心理問題和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最近由莫辛參與的一項研究,首次調查神經質是否影響上述「心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以及像基因或早期家庭環境之類的家庭因素,是否也會起作用。
這項研究也首次檢視相反的情況,也就是心理健康問題是否會導致比較少的「心流」。研究人員使用了瑞典9,300名病患的真實診斷結果完成了這項研究。
結果發現,比較容易經歷「心流」的人診斷出某些疾病的風險較低,包括憂鬱、焦慮、精神分裂症、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這符合了研究人員對「心流」的預期。他們預期「心流」對心理和心血管健康具有保護作用。
至於人們是否應該從事「心流」的訓練,藉此降低出現憂鬱和焦慮的風險?莫辛的答案是否定的。
她說,研究未能闡明人們是否可以或如何操控「心流」以及其可能結果是什麼。
莫辛總結說,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很可能比較不會花時間反覆思考生活問題或擔心未來,這是因為人們正沉浸在活動中,而「心流」的體驗本身也是有益的。
她說:「因此,如果你喜歡做的某件事讓你失去了所有時間和空間的感覺,那可能對你有益,至少在當下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