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很自私? 心理師教你這樣愛自己

從對自己的深入思考,到神經科學的觀點,從中發現「自己」不完全是自己的,且「自己」和「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有關係,才能做自己」。(Shutterstock)
從對自己的深入思考,到神經科學的觀點,從中發現「自己」不完全是自己的,且「自己」和「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有關係,才能做自己」。(Shutterstock)

文/記者李郁玫

「想要做自己一點,會不會有點自私?」、「如果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和這份關係?」、「沒有了她或這份關係,我自己可能也無法好好過。」其實上述這些疑問和想法不少人都曾有過,或是聽過其他人有類似的問題。

近年暢銷的心理類型書籍,多數也都是在談論如何提升和掌控情緒、改善人際關係、處理複雜情感等主題。另一方面,前往醫院或診所尋求心理治療的人之中,人際關係是最多人想要釐清、討論和改變的議題。

從各種現象來看,儘管近代社會思潮讓人有更多的空間和選擇,加上科技的進步也讓人更能獨自滿足各種需求,但「自己」與「他人」的複雜關係,仍是相當普遍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難題。

認識人的兩種自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黃新惟說,當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或許是因為一般人比較熟悉前者,以致於習慣將重點放在後者,但其實「自己」比多數人所想的還複雜。

被尊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人有兩種自己,一種是像在頭腦裡,主導所有行動的自己,並串聯每個時刻不同的自己;另一種是可以被看見、被描述的自己,比如自己的照片、職業和個性,也就是所有自己的東西的總和,並讓如拼圖般的自己得以整合成一體。

近年陸續有學者提出一種與外界環境或他人互動時的自己,不同於過往對於自己的看法,這個自己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穩定、一致的,是與外在環境、他人共同形塑的,而不是自己擁有的。

什麼是「我自己」?

澳洲臨床心理學家拉塞爾•米爾斯(Russell Meares)認為,這個「我自己」(Myself),與心理發展、親密感,以及創傷的心理治療都有緊密關聯;設想當一個人說,「我覺得我不是我自己」這句話時,那個「我自己」就是意指這個持續變動,是動詞而不是名詞的自己。

現在換另外一種觀點,即「神經科學」來探討「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一個連接大腦各區域的龐大神經網絡,近二十年引起大量關注和研究,但功能尚未得到研究界一致的看法。

「預設模式網絡」不但維持了休息時大腦的健康,也與放空、神遊和個人記憶有關,同時也涉及推論他人的想法、意圖等社交行為。

近年刊登在《自然-綜述神經科學》(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試圖整合「預設模式網絡」的各種功能,認為「預設模式網絡」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內在自我和外在世界兩者得以交會。

換言之就是為了能理解自己和世界,要將持續發生的外在事件和過去的經驗進行整合,而「預設模式網絡」則是負責此過程的腦部區域。

上述的觀點不但說明了自己是如何理解,同時也強調數個「自己」在「關係」中如何影響著彼此和形成共享的理解。

簡單來說,從嬰幼兒在與照顧者的互動中學習語言,學生與同儕、老師學習知識,到個案在心理師的協助下調整思維,或是心理師能同理個案,無非都是一個奇妙的互動過程,都能幫助自我與他人的了解。

有關係,才能做自己

黃新惟指出,從對自己的深入思考,到神經科學的觀點,從中發現「自己」不完全是自己的,且「自己」和「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有關係,才能做自己」。

而這個關係中的「自己」,或是內、外在訊息在預設模式網絡相遇,是自己與外界互動時,由內在自己、外在環境與他人共同形成的;所以生活中面對不同的情境或他人時,彷彿會有不同的自己,就是這樣的情形。

然而,這個不穩定、深受外在世界和他人影響的自己,是獲得親密感,以及可以與他人相互理解的基礎,所以前述整合「預設模式網絡」的文章做出結論:預設模式網絡之所以是預設的,是因為它是整合內外在訊息的核心,使得共享的溝通、意義和經驗敘說成為可能,進而造就了社群和人際網絡,這些即是人類預設會持續且自然表現出的作為。

黃新惟補充說,雖然如此,也不必過度追求這樣的自己,畢竟生活中有很多情境,有其各自適合的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方式;預設也不等於要持續保持,而是要能在預設的兩端反覆擺盪。

建議時而較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和想法,時而以開放、好奇的態度與外在環境和他人交流,從自身的臨床經驗會發現,多數的心理困擾或人際問題是太固著、太封閉在某一端,而無法有效將內、外在交流所致;而心理治療的過程是與治療師一起安穩的、有彈性和積極的「我自己」,重新啟動、熟練預設的自我整合能力。◇

延伸閱讀
影響人體健康的第六感
2024年04月01日 | 8個月前
有這5種工作習慣 專家:你有憂鬱症
2024年03月05日 | 9個月前
調查:疫後大學生憂鬱傾向攀升
2023年12月18日 | 1年前
你與金錢的關係,健康嗎?
2023年01月30日 | 1年前
研究:狗兒以聞出人們的壓力
2022年09月30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