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爬山仍可能肌力不足 專家提兩訓練防失能

老年登山族六成有力弱風險,建議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123RF)
老年登山族六成有力弱風險,建議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123RF)

文/記者賴玟茹

週週爬小百岳64歲李女(化名),每走10分鐘登山步道竟需休息一次,原以為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沒想到是力弱症作祟。專家提醒,50歲後,每年肌肉力量比肌肉量下降得更快,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加強重量訓練,以預防力弱甚至失能。

臺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即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隨著年齡增長帶來的身體機能下降,知名企業、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灣流行病學會共同合作一項計畫,確認年長者肌力狀況,計畫前期分析,50歲後每年肌肉力量比肌肉量下降得更快,且發現老年登山者恐間隔較長才登山,即便有進行運動,但仍有肌力不足的力弱風險,運動介入兩個月後,肌力明顯提升。

年長者的肌肉衰退三部曲,依序為「力弱、肌少、失能」。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50歲後每年肌肉力量(1.5~5%)比肌肉量(1~2%)下降得更快;已發展至肌少症的患者,不僅要對抗每年固定下滑的肌力,肌肉量要恢復到正常表現,也有很大的難度。

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會有62%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進展為力弱症,而在力弱症病程中若沒有及時發現及治療,將導致骨骼肌重(SMM)下降、功能流失,進入到下一階段「肌少症」,且經由力弱症途徑,發展至肌少症患者約有10%

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是難以逆轉的,邱弘毅進一步說明,肌少症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失能、死亡風險,常見共病包含骨質疏鬆症。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則說,肌少症的成因很多,包含老化、荷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

值得注意的是,計畫前期也特別抽測有登山習慣的年長者,發現60%的登山族有力弱風險。林立峯提醒,老年登山者恐間隔較長才登山,即便有進行運動,但仍有肌力不足的力弱風險,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才能幫助預防力弱。

邱弘毅表示,目前並無有效藥物來治療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介入,因此在開始力弱時期就預防很重要。◇

延伸閱讀
淺談肌少症的診斷和治療
2022年01月05日 | 3年前
不想被老擊敗 開始訓練肌肉吧!
2021年12月13日 | 3年前
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 當心肌少症
2020年12月03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