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長者易引發憂鬱 4建議有效避免
醫療技術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大幅提高,但是壽命延長卻可能伴隨慢性病痛纏身,降低生活品質,增加經濟負擔,隨之而來的失能也會導致患者失去自我掌控感和價值感,甚至因多重身心壓力引發憂鬱症,醫師提出四建議,協助長者適應老化、病痛過程,並且重拾鬥志。
由於年長的久病患者,未必能自覺心情低落,為了避免多重身心壓力引發憂鬱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科醫師張芷瑄提出4個建議,給予年長的久病患者適當協助。
1.提供衛教和學習自我管理
提供病情、治療、預後等相關衛教知識,以降低患者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鼓勵患者學習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良好的疾病管理(如測量血壓、血糖)、藥物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等,以提升對疾病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
2.同理關懷和尋求外界支持
對於病痛造成的負面感受給予同理和情緒支持,協助患者與親友、社區、社會團體建立支持網絡,提供情感上和實質上的連結,減輕壓力和孤獨感。
3.重新定義社會角色
年長者因為面臨自身的老化和親友的離去,常見在退休或子女離家的空巢期,面臨對於自身存在價值的質疑,因此幫助年長患者重新定義自己的社會角色,比如認識同齡的朋友、擔任志願者、積極擔任家庭中的穩定力量等,能增強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
4.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存活率低的癌症、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會提高久病厭世的機率,因此年長患者聽從醫囑服用抗憂鬱藥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療,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和伴隨而來的困擾。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主任醫師王紹丞補充說,雖然老化是一種漸進不可逆的過程,但生命是有恢復能力的,大部分的人在罹患嚴重生理疾病之下,還是可以漸漸的適應,並且重拾鬥志、繼續面對困難。
不過,如果出現胃口降低、失眠、灰色想法等症狀,尤其是想要輕生或放棄治療,那就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表現,家人應提高警覺,及早帶長者前往精神科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