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選舉新聞焦慮 醫建議改看報紙
九合一選舉即將到來,身邊有親友長時間關注選情新聞,導致情緒大幅波動,專家表示,建議選擇暫時不去收視新聞,或改為報紙等平面媒體汲取新聞,另有專家分享,跳脫煽動情緒的輿論,有助於民眾在資訊獲取與身心健康中取得平衡。
據一篇2022年8月發表於《健康通訊》的研究顯示,「不斷查看新聞」強迫性衝動的人,更容易產生壓力、焦慮以及身體健康問題。
該研究由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學者進行,針對1,100名美國成人的線上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受訪者需回覆他們對一些陳述問題的同意程度,例如,「我發現自己很難不讀或不看新聞」、「我經常無法專心在學校或工作上,因為我在讀或看新聞」等。
另詢問受訪者他們經歷壓力和焦慮感受的頻率,及疲勞、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和胃腸道等身體狀況問題。結果顯示,16.5%的受訪者對新聞資訊有「嚴重的問題」;73.6%被認為有嚴重的新聞資訊問題者表示自己有「蠻多」或「非常多」的精神狀況,相較於其他受訪者只有8%的人表示有頻繁的症狀。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該研究指出媒體面臨經濟壓力時,常選擇具有吸引閱聽大眾的新聞,以聳動、斷章取義的方式,透過24小時不斷播放來爭取收視率,造成部分收視群產生新聞成癮的現象,這種狀況正不斷發生且有惡化趨勢,值得大家重視。
邱弘毅說,建議選擇暫時不去收視新聞,尋求專業協助擬定改善此症狀較佳的方式,若需汲取新聞,或許改由平面媒體像是報紙,儘量不收看電子媒體,可能是較有效的策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新聞成癮」跟不良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有關,近年大家經歷了包括新冠肺炎流行等事件,這些壞消息常常會因此感到無能為力和苦悶。
在台灣特別是選舉新聞,很容易造民眾無端的憤怒,或陷入新聞漩渦裡,隨著政論節目似是而非的言論、參選人彼此互揭瘡疤與叫囂,多數中間選民對於選舉往往會處於「關注」與「嫌棄不理會」之間擺盪。
葉雅馨表示,若出現無望或憤怒等情形,或對台灣政治覺得很失落,建議就要有所調整,最簡單的就是意識到它的「時間性」,雖然成癮但它會有時效性,告訴自己時間過了就會成為歷史,不要放太多情緒在裡面。
接著要求自己「暫時離開」,葉雅馨說,像是停止或減少觀看時間,想觀看時先要求自己完成其他事情,像是做飯、公園走走、運動後再看,讓自己專注在從事其他事物來轉移注意力;最後「不去談論」,暫時停掉會有很多討論與論戰的群組,告知朋友自己花太多時間已不堪其擾需暫離。
葉雅馨提到,最重要的是如何健康的看待新聞,不讓新聞主導自己情緒,像是選舉期間,可以關注參選人政見、提出的願景,及實踐能力,跳脫煽動情緒的輿論,有助於民眾在資訊獲取與身心健康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