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補骨」智慧
骨質疏鬆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更開始盯上年輕人。針對這種好發率較高的文明病,古人是否有獨到養生方法值得現代人取經?
本文將從「五行學說」解析骨質疏鬆的禍首,並探討古人「補骨」的智慧,以供讀者借鑑。
五行學說 解析骨質疏鬆禍首
骨質疏鬆的禍首,是腎精不足。中醫認為,與骨質疏鬆關係最密切的臟器是腎,而腎精是生命的原動力,主掌整個生命的全過程,包括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這個人是否會骨質疏鬆,腎精充足與否是關鍵因素。
古人提到「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說明了腎臟、骨、髓和腦是腎的統一體。腎精不僅儲存在腎臟中,也儲存在骨髓和大腦中。
骨骼從骨髓中吸取足夠的腎精才會健康強壯;如果骨髓中的腎精不充足,骨骼容易變得疏鬆、乾枯並折斷。
肝和脾胃虛弱也會引發骨質疏鬆。腎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得自於父母;後天之精是從飲食中的營養物質轉化而得,與飲食、生活、習慣、情志以及鍛鍊都有關係。
根據五臟的五行屬性,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肝和脾胃虛弱也會造成骨質疏鬆。
腎在五行中屬水,五行相生關係是「水生木」,屬木的臟器是肝,換言之,就是「腎水生肝木」。腎是母臟,肝是子臟;我們講「子奪母氣」,也就是說,肝虛弱的時候,會奪腎氣,而氣又為精所化,因此導致腎精虧虛,進而引起骨質疏鬆。
造成「子奪母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1. 肝臟營養不良和肝臟疾病導致肝臟虛弱,需要大量腎精來支持肝臟。
2. 情緒過度變化、熬夜、酗酒和吸毒等等,都會損害肝臟,進而傷及腎臟,造成腎精虧虛。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後天的腎精是脾胃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並由脾胃輸送而來。如果脾胃功能出問題,後天之精就會虧虛,也會引發骨質疏鬆。
取象比類 古人補骨養生法
古代百姓遵循中醫傳授的「補骨」養生方法,只有患病嚴重時,才會向醫生問診。最常見的方法是燉骨頭湯,這種湯對小孩,老人和孕婦都很受用。
小孩骨骼發育非常快,需要大量的腎精供應。喝下動物骨頭熬燉的湯,其中大量的動物腎精很容易為人體所吸收,並轉化成為人體的腎精,促進骨骼發育。
老人的腎精已經虧損,一旦骨質疏鬆,很容易發生骨折。藉由喝骨頭湯吸收動物腎精,然後轉化成人體腎精,促使骨骼健壯,骨折發生率因而降低,即使不幸骨折,也較容易癒合。
孕婦和產婦會消耗大量腎精。孕婦必須提供腎精給母體和胎兒;而產婦在分娩時會大出血,腎精自然不足,加上還要哺育嬰兒,因此,需要吸收很多腎精。因此,他們都懂得喝骨頭湯。
民間還常給兒童和青少年吃軟骨、油炸的小魚和小蝦等,這也是補腎精和促進骨骼發育的好方法。現代人認為構成骨頭的主要成分是鈣,補鈣就能促進骨骼發育,這些食品的含鈣量大,是補鈣佳品。
古人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醫具有「取象比類」的思維,認為同類事物有著相同的屬性,因此,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因此,會選擇用自然界中的同類物質來補充人體內部的不足。動物骨頭和人體骨頭是同一類物質,因此,它對人體骨骼發育大有助益。
另外,古人相信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是「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腎屬水,五行屬水的食材能補腎精,如豆類;而「黑入腎」,腎和黑色食物最為相宜,所以黑色種子類食物,如黑芝麻和黑豆等,是促進骨骼發育的極佳食材。
與植物性補腎食物相比,古人認為動物食品的補益作用更強,因為肉類是屬於「血肉有情之品」,其物質成分和情感都較接近於人,因此營養成分更容易為人體吸收利用。
喝骨頭湯補骨 大骨熬湯學問大
熬燉大骨湯,要達到補骨的最大效益,必須考慮下列因素:
1. 大骨的來源:
這頭豬吃什麼長大的?如果吃的都是人工飼料,並添加了很多激素和抗生素,它的骨頭並不值得吃。
2. 熬湯的方法:
必須使用瓦罐以細火慢燉。千萬不要用高壓鍋或金屬鍋,因為在熬湯過程中,金屬鍋會釋出破壞營養成分的微量元素,甚至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細火慢燉的要訣,就是先用溫火將湯燒開,以後轉小火慢慢燉,約燉3~8小時。
3. 加鹽的時機:
熬湯的時候不要放入鹽巴,等到湯燉好後,喝湯時才加鹽,否則骨頭中的精華會遭到鹽封存,不能滲入湯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