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運動少 成年易有心理健康問題

參與運動,提高學童的身體活動量,不僅有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效果,對情緒的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的效益。(123RF)
參與運動,提高學童的身體活動量,不僅有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效果,對情緒的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的效益。(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正值學校期中、期末考,家中的孩子是否專注於課業而更少運動?董氏基金會表示,無論課業多重,也別忽略運動。根據《精神病學研究》的雜誌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成年時的心理健康。

該研究為一大型的出生世代研究數據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妊娠研究,以1981~1983年,於昆士蘭州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接受產前保健的母親及其孩子為對象,分別在孩子6個月、5歲、14歲和21歲時進行追蹤。

將3,493位年輕人,14歲時完成的體能活動問卷,分為經常運動、不常運動、不運動,以及21歲填寫的年輕成人自我報告(YASR)的心理健康狀況資料,包含「常見的精神疾病、與思覺失調有關的疾病」、「情緒和行為問題」,以邏輯迴歸分析,檢驗青春期體能活動參與情形與年輕成人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聯,並考量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學等因素。

結果顯示,14歲時「不運動」組,在21歲時出現「與任何情感障礙有關的終身診斷」、「妄想意念」以及「視覺感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男性在14歲時「不運動」與21歲時焦慮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結果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之後一些、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狀況。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國內外亦有相關實證研究指出,運動對個體的情緒穩定有一定的效益,無論是青少年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運動都有同樣的效果。師長要多鼓勵學童參與運動,提高學童的身體活動量,不僅有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效果,對情緒的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的效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有否運動與之後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情感障礙、妄想意念、視覺感知障礙)有關,這證實了心理健康的可預防性,及青少年階段建立其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樂動紓壓5招 增加身心健康
2018年12月04日 | 5年前
健身增肌必備 8種高蛋白食物
2018年12月03日 | 5年前
農業健康館 秀農產品變營養食品
2018年11月29日 | 5年前
中年健康危機8大類食物莫輕忽
2018年07月22日 | 6年前
壓力暗藏9大健康殺手
2017年10月16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