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專欄】科技指數重登頂 歐洲政策再搖擺
美國科技股指數(S&P500 IT指數)創出歷史新高,終於越過了2000年3月dotcom泡沫的高峰。在爭論與自信、貪婪與恐慌的簇擁下,美國科技股今年走出了23%的升幅,在各大資產種類中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當然,當年dotcom泡沫的故事也一次次被評論員提出來警示風險。其實當年IT泡沫時候的弄潮兒(包括CISCO、Intel)在這次科技浪潮中都不出色,有些甚至被併購、淘汰了。除了蘋果和亞馬遜外,許多紅星如Alphabet當年還沒有上市,有些社交媒體、線上推送的運營模式根本還沒有出現,所以兩者之間存在不可比性。可比的是當年科技股的PE為65倍,現在為22倍。目前科技大型企業的盈利前景要比當年更明朗、更健康,更重要的是不少公司在顛覆現有的零售模式、社交方式,以至人類的生活態勢,他們的成長潛力在目前難以評估,因此成為流動性的寵兒。筆者仍看好科技行業,不過他們的估值爬得越高,出現回調的風險就越大。
歐洲央行最近的言行有一些飄忽,市場對其的解讀也多搖擺,應該如何把握歐洲的貨幣政策呢?筆者認為歐洲的貨幣政策方向已經在改變中,但是ECB一不想影響德國選舉,二不想造成重大的市場衝擊,所以在言辭甚至短期政策目標上會考慮市場和政治因素。今年以來歐洲的經濟成長明顯加速,財政和就業狀況也在緩慢康復中。當年德拉吉為了給經濟一些助力不惜冒得罪德國的風險推出了QE程式,現在經濟有起色了,盡快啟動退出機制是兩相宜的做法,筆者認為ECB在終止資產購買和退出QE上都會有動作,而且速度可能比市場預計的更快,但是一切要等到德國大選之後才能實行,而且義大利政局、希臘債務重組不能出亂子。在這個前提和框架之下,歐洲央行會根據市場的表現運用口頭干預作微調,盡量減輕市場對退出的不適反應。歸根到底,ECB並不想要太多的市場震盪,也不希望歐元匯率過度升值,同時必須盡所能實現貨幣環境正常化,起碼啟動退出QE程式。
本週市場焦點回到聯準會,美國貨幣當局於25~26召開例會,政策應無動作,但是可能對縮減資產負債表提出進一步的細節。如果聯準會打算9月宣布縮表,10月啟動,這次會議需要對市場有前瞻性指引。希臘可能為發債試水溫。(本文為闡述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純屬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