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不能取代人奶 潛藏疾病多致需求銳減
據報導,平均每人年消耗144品脫的牛奶,但其中有40%牛奶是與穀物(cereal)搭配食用,而且消耗牛奶的人口中有60%為兒童。
牛奶這種一度被視為最營養的流行食品,在美國的牛奶消耗量已較上世紀70年代少了37%;在英國的乳品消費量在過去20年裡更減少了三分之一。
牛奶和人奶的差異
醫師姜淑惠指出,牛奶總蛋白質含量高,為人奶的三倍。牛奶的蛋白質,主要以酪蛋白(casein)為主,人奶以白蛋白為主。人奶味道較甜,因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牛奶高;牛奶缺乏碘、鐵、磷、鎂礦物質,人奶則含量豐富。
人奶含有卵磷質(lecithin)屬於磷脂質和牛磺酸(taurine)為一種胺基酸,這兩種物質參與嬰兒腦部發育,哺乳人奶攸關嬰兒智能發展。
小牛飲用牛奶,促使其骨骼及身體重量的急速發育,每個月增加一倍,(出生後前3個月均如此),但腦部發育少且慢。而人類嬰兒卻需要6個月時間,體重才會增加為出生時的一倍大。嬰兒的發育身體成長成熟度緩慢,但腦部卻以最快速發育,超越所有的動物。
小牛肢體骨骼成長快速,故需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小嬰兒腦部成長勝過身體,故需要卵磷質及牛磺酸等特別物質的輔助。
另外,母乳中的乳清蛋白(whey)與酪蛋白比例約為2:1,而牛奶中此比例大致為1:4.6。因此大多數配方乳中會額外添加乳清蛋白以達接近母乳成份。早產兒餵食太多的酪蛋白易引發代謝性酸中毒,而足月兒倒是對二者之耐受性無明顯差別。
目前,人類已瞭解酪蛋白是一種堅厚如繩索﹐粘膩如膠水的粘液組織,它會附著在粘膜壁上而形成身體的阻塞,造成組織器官的病變。
牛奶及乳製品為過敏元凶
姜淑惠指出,牛奶及乳類製品含有至少25種以上不同成分類型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為造成人類過敏反應的重大原因,與自體免疫疾病也有關聯性。牛奶及乳製品為食物過敏的元凶,並且過敏反應幾乎不曾見於餵食母奶的嬰幼兒。
中醫認為牛奶為生痰食物,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性炎等過敏兒臨床上若完全斷掉乳品,症狀就會消失。
乳製品反致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無法治療的,只能預防。醫學界已公認,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國家為美國、英國、瑞典、芬蘭,而這些國家也正是乳類製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等)消耗最多量的國家。反而骨質疏鬆症極少見於乳製品消耗量最少的國家中,如亞洲及非洲。故攝取蛋白質越多,讓人體體質變酸,反而導致鈣從骨頭中流失。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鬆症侵害者,大約有1.5億~2億人口,而美國人民的乳製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愛斯基摩人因為地理環境使然,飲食中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每天250~400公克),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過2,000毫克),但他們的骨質疏鬆症發生率卻居世界之冠,平均20歲不到就彎腰駝背。反而非洲斑圖人,每天蛋白質僅47公克,鈣質僅400毫克,卻未聞有骨質疏鬆症。
乳品與多種疾病有關聯
乳牛透過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的注射以保持最高的奶產量(歐盟、新西蘭、澳州、加國、日本和臺灣禁止),而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使人類罹患多種癌症或糖尿病風險增加。
美國首席腸胃科醫師新谷弘實醫師發現,越吃大量乳製品的人胃相、腸相越糟糕,而胃相、腸相越糟糕的人越容易長癌,越容易生病。
神經醫學上有一種至今仍難治的多發性硬化症疾病,其發生率與孩提時代攝取過多乳製品有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吃人奶者極少見罹患此病。成年人糜爛潰瘍性大腸炎,兒童經常發作的急性扁桃腺炎、慢性鼻竇炎、淋巴腺發炎腫大、慢性中耳炎等疾病,不論何種年齡層,只要單純地從飲食中剔除牛奶以及相關的乳類製品,短則或一個月,長則或三個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與效果。
美國知名的內分泌專家沃克醫師(W. Walker)從其60多年長期行醫的豐富經驗中體認到,許多疾病尤其甲狀腺腫大之形成,或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等棘手疾病,除了碘代謝以及賀爾蒙因素之外,直接肇因於牛奶中所含酪蛋白,經常為人們所忽略。
美國「反牛奶聯盟」(AntiDairy Coalition)更直指消費乳製品有健康和營養的風險。還有許多有關牛奶的負面研究報告,現代文明病包括過敏、骨質疏鬆、癌症、心血管疾病、腸胃疾病、老年痴呆、自閉症、精神分裂等,其實都和牛奶不無關係。
不過,也有許多專家對上項說法持反對意見,並舉例反駁。他們認為牛奶是營養的,含有鈣、維生素A和D、核黃素,以及蛋白質,並且卡路里不高。
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種雙糖,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的乳汁中。每100毫升牛奶中就含有大約4.5克的乳糖。乳糖在人的小腸內被乳糖酶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之後,人體才可以吸收。人類在剛出生時體內會產生乳糖酶,可以分解乳糖,但逐漸長大後,人體內乳糖酶的含量就開開始逐漸降低,以至於長大後變成乳糖不耐受(在小腸內無法被分解吸收的乳糖,進入大腸後,在大腸內發酵,產生大量氣體)。
全球約有70%的人在嬰兒期後,體內不再產生乳糖酶,但經長久嘗試後,有些人的體質會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