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見暑溼熱邪
暑為夏季火熱邪
暑為夏季的火熱之邪,夏至之後,直到立秋,自然界的火熱之邪都可稱為「暑邪」,由暑邪所致生之病稱為「暑病」。《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燥,其色為赤……」夏季上火,容易口乾口苦,天熱加晒,更易使皮膚燙紅,暑天容易流汗,大量的汗出,不但傷津液,水分電解質流失,也耗氣,讓人感覺疲累。
暑熱讓地氣蒸發,多雨潮溼,因此暑邪常與溼邪一起來,除了發熱煩渴以外,還加上溼重困頓的症狀,四肢痠軟無力,胸悶嘔吐,甚至出現大便溏軟不爽等溼阻症狀。
《素問.刺志論》中提出:「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天冷毛細孔緊閉,天熱則相反,毛細孔大開,流汗出,傷於火熱且氣虛無力,稱為傷暑,症狀還有頭痛無力、噁心胸悶等。火邪嚴重者,甚會昏倒不省人事,脈大而虛,要用些甘寒清熱的藥物來治療,如甘露飲、五汁飲等。
溼勝濡瀉水閉腫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指出:「溼勝則濡瀉,甚則水閉腫。」夏天小腸吸收比較好,常讓人便祕,但暑熱貪涼,常飲冰水,加上時有梅雨,內溼引動外溼,反而有時容易腹瀉,溼邪重的甚至出現下肢水腫。溼性重濁,讓人容易沉重困頓,人體排泄物與分泌物等穢濁不清的東西都會增加。溼邪還有一特點,就是凝滯,黏滯不爽,纏綿難癒,表現常在腸胃道,如排便稀軟溏泄卻拉不乾淨,一吃油黏之物即便穢臭濁,病程較長,要痊癒需節制冰冷黏滑油膩之物,調養一段時間才會好。
「陽勝則熱」,陽熱旺於夏季,溫為熱之漸,火為熱之極,因此熱邪也可稱作「溫熱之邪」或「火熱之邪」。其實人體很需要火,火是一種能量,能給人帶來生命活力。有溫煦作用又可給人活動力的稱為「少火」,人就靠少火維生存續;但火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讓人元氣消耗、身體發炎,稱為「壯火」,這種火只會讓人生病,身體虛弱。「熱性炎上」,說明火熱有燔灼向上的特性,火熱之邪侵襲人體,症狀多在上部表現,如頭長疔瘡,臉部冒痘痘等;而且熱邪侵擾久了,甚會引動肝風,稱為「熱極生風」,出現高熱、抽搐、兩目上視等症。熱邪還易動血,輕者血脈擴張,重者灼傷脈絡,出現皮下出血,冒出鮮紅斑塊的症候。
熱邪也易擾心神,輕者心神不寧,出現心煩失眠,重者擾亂心神,讓人煩躁不安;熱邪也會聚於人體內部,腐蝕血肉,產生瘡瘍癰腫、疔癤瘻管。種種這些毛病,都是夏季暑溼熱邪可能導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