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節儉陸浪費 兩岸飲食大不同

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卻不同調,宴會結束後台灣的「打包文化」與大陸「面子文化」形成強烈的對比。(大紀元資料室)
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卻不同調,宴會結束後台灣的「打包文化」與大陸「面子文化」形成強烈的對比。(大紀元資料室)

【記者鍾元/綜合報導】

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人來說,吃吃喝喝從來都是頭等大事。不過,對比這些年中國與台灣的飲食習慣,發現兩岸對待「舌尖」上的文化態度大不相同。

大陸媒體近來紛紛撰文探討「中國式浪費」,特別是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費」。中國每年最少倒掉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其中以公款吃喝的浪費程度最驚人。調查顯示,目前中國一年公款吃喝的開銷已達3千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兆4千億元)。

台灣「打包文化 」不浪費食物

在台灣,公務、商務、婚宴等宴請通常是量剛剛好,若吃不完請餐廳服務員打包剩菜剩飯,很少見到滿桌「剩宴」;甚至開會時還流行吃便當,邊吃邊聊習以為常。

2012年馬英九總統就職晚宴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辦,馬英九要求每個客人的費用不得超過新台幣1,600元,國宴料理全部使用台灣在地農漁產品,趁機替台灣推銷,整場國宴樸實、簡單,現場賓客感嘆就職晚宴「在家就能吃到 」,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藝人庾澄慶(哈林)雖然出道多年,身家豐厚,但他在吃上面向來持節儉作風,若食物沒吃完,會交代服務生打包,下一餐繼續拿出來吃。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他要求上班時間的走廊燈要間隔著亮,午休時要全部關掉。平時他也吃得很簡單,中午吃不完的麵包,晚上會再拿起來繼續吃,一點也不浪費。

大陸「面子文化 」形成後難節約

反觀大陸公務宴客鋪張浪費,講排場,高檔白酒、魚翅、鮑魚、香菸等,都成了餐桌消費的「寵兒」,酒宴上觥籌交錯,白酒、紅酒、黃酒、啤酒,推杯換盞,輪番轟炸,不醉不甘休。酒過三巡,不少菜幾乎原封不動,也沒人肯打包,儘管不乏高檔食材,但筵席散去後都得整盤倒掉。

此外,許多大陸學校食堂浪費的食物也很驚人。大陸媒體報導說,許多大陸學校食堂內近半同學,餐盤裡也都習慣剩下食物,從學生起就欠缺珍惜食物的觀念。在很多地方寧「剩」勿「缺」的請客吃飯觀念依然濃厚,以示闊氣、有錢。也有不少人認為,「打包很不體面」,讓人覺得很小氣。

中共高層雖然推出「八條」、「六禁」等嚴禁公款吃喝的相關法規,但大陸媒體調查發現,吃喝浪費風氣仍盛,只是悄悄地從外部鋪張轉往「低調奢華」,不少單位內部的餐廳裝修之奢華、標準之高可媲美五星級飯店,還有一些公務宴請化整為零、「隱身埋名」,宴請單位成了一些酒樓最大的機密。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鋪張浪費可是一點都沒變。據大陸媒體報導,北京一間每人平均消費最低2千元的高檔餐廳,最近接待公務宴也是迎來送往,客流不減。

大陸人來台 認同打包、不浪費文化

從大陸湖南來台灣的Rainbow說,回想起自己以前在大陸喝過喜酒或享用大餐之後,剩下許多的菜餚無人理會,最後都成了廚餘,不禁扼腕,他認為:「現在我覺得打包文化真的不錯,也很必要,因為不會造成食物的浪費,且以身教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省的美德。把吃不完的帶回家冷藏,隔餐加熱食用,既衛生美味又省錢,也響應了政府提倡的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

快過年了,又是到了團圓聚餐、走親訪友高峰期,餐會愈辦愈奢華,不少「盛宴」成了「剩宴」。 對照中國還有1億多名農村扶貧對、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相當諷刺。如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讓所有中國人脫離貧富差距懸殊的處境,了解其實勤儉節約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延伸閱讀
檢視你的甜食症候群
2013年05月13日 | 11年前
吃當季吃在地 縱谷推新興飲食
2012年10月19日 | 11年前
鄉村大廚師協會 巴黎交流廚藝
2011年11月04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