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跨境電商或助台企再成長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供應鏈逐漸「短鏈化」,使傳統B2B2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的國際貿易模式面臨衝擊。專家29日指出,台灣中小企業過往依賴貿易商的「舒適圈」正被打破,而跨境電商平台成為台灣企業觸及消費者的「第二隻腳」,結合AI(人工智慧)工具與品牌經營,助攻業者尋找穩定銷售的新成長曲線。
亞馬遜(Amazon)29日舉辦「2025台灣跨境電商高峰會」。過去台灣中小企業多以代工(OEM)或代理銷售為主,維持穩定出口,但在全球供應鏈轉向「短鏈化」與近期關稅衝擊,企業競爭環境驟變。
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何飛鵬認為,台灣製造業長期以B2B2C模式運作,透過外商代理接軌國際市場,讓企業「活得太好」,缺乏直接經營市場的動力。然而,近年全球化轉向半球化,國際通路商因地緣政治風險,要求供應鏈外移,台灣廠商也被迫分散生產基地,導致原有訂單模式受到嚴重挑戰。
何飛鵬說,跨境電商平台讓廠商能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是台灣中小企業從B2B邁向B2P(Business to Platform)的重要契機,建立銷售的「第二隻腳」,台灣雖然在跨境電商起步較晚,但極具競爭潛力,鼓勵業者應盡早跨出舒適圈。
從「經營市場」轉為「看懂市場」
記憶體大廠創見資訊(Transcend)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指出,過去35年主要採取傳統經銷模式布局全球,業績穩定成長,但最近2、3年來,發現銷售出現成長瓶頸期,市場幾乎被開發殆盡。
為突破現況,陳柏壽表示,創見去年成立專責電商部門,首站鎖定美國這個最大消費市場,在亞馬遜平台推出自有品牌產品,今年前三季跨境電商業務已創造數億美元營收,接下來電子消費旺季,預估銷售商機上看1.5至2億美元。
陳柏壽強調,跨境電商最大價值在於幫助企業從「經營市場」轉變為「看懂市場」,透過終端數據了解消費者。他舉例,一款被視為「古董級」的2G規格記憶卡,竟在美國市場熱銷,才發現原來是公部門或特定產業的標案規格需求,這是傳統代理商無法挖掘的商機。
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總經理謝孜希表示,台灣賣家在全球市場具備三大獨特優勢,首先是電腦及周邊產品與消費性電子,突顯台灣領先的科技製造實力、產品研發技術、供應鏈整合能力,持續開發出在AI時代歐美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第二是兼具功能、智慧化的運動與戶外用品,謝孜希舉例,台中賣家Wonder Core研發許多健身器材、AI智慧健康產品,能幫助消費者做全面健康管理,也獲日本市場青睞;第三是台灣很多貼心設計,讓生活家居、母嬰寵物等用品,更貼合海外消費者需求。
謝孜希認為,越來越多台商尋找平台跨境銷售,並導入AI應用分析市場,但如何建立國際品牌形象,會是下一步穩定營收的挑戰。現在也觀察到很多台灣中小企業面臨一二代、二三代的接班,應該發揮雙方優勢,結合產業知識與數位視野,讓公司實際經營數據說話,才是未來快速轉型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