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持續談判 蕭美琴:美商也加碼來台

副總統蕭美琴23日出席「2025全球產業脈動與海外台灣企業影響力經貿論壇」,她肯定海內外台商面對國際挑戰的韌性,並強調「政府是海外台商的堅實後盾」,盼透過台商的力量,讓台灣供應鏈持續展現靈活與創新,在全球經濟舞台上以小搏大。
蕭美琴致詞時指出,台灣正站在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會的關鍵轉折點。如今全球化面臨調整,貿易體系劇烈變化,但台灣產業不斷成長轉型,在股市、出口、經濟成長率或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等各項指標依然名列前茅,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也是台商一代又一代累積出的韌性與實力。
蕭美琴強調,政府會持續做台商的後盾,行政院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就是希望台商在全球布局的同時,在台灣的根扎得更深,在全世界的枝葉開得更茂盛。她指出,政府鼓勵產業進行雙軸轉型,導入AI與智慧技術,加速產業升級、強化競爭力,讓台灣經濟更均衡。
談到國際合作,蕭美琴表示,台美關係一直堅實穩固,雙方理念相近,即使面臨全球關稅挑戰,「談判團隊依然持續進行對話,爭取更有利的條件。」她強調台美產業高度互補,許多美商也加碼布局台灣,「這樣的互信關係,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她說,政府不只在美國布局,也積極推動與歐洲、日本及東南亞的合作,透過台商在當地建立的堅實力量,讓台灣供應鏈更具韌性,也能展現靈活創新價值。在全球供應鏈上,台灣不斷以小搏大,走出自己的影響力。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指出,全球經貿環境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關稅與關鍵材料限制接連挑戰供應鏈,但這同時也是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契機。他強調,政府將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與基礎建設,落實總統賴清德提出的「經濟日不落國」願景。
吳志中:台商是最有力商業大使
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致詞時提到,台灣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整體國力上名列全球前20大中型強權,「10年前我加入外交部時,台灣GDP大約6千億美元,如今已成長到8千億美元」。他認為,所有台灣企業領袖不僅提升台灣經濟地位,更塑造出誠信、專業、務實的形象,「是最有力的商業大使」。
長年負責對歐外交工作,吳志中觀察到,歐洲各國近年來更清楚認知,過度依賴中國會削弱經濟韌性並帶來國安隱憂,因此積極推動去風險,並與台灣加強合作。雙方的經貿與科技合作不再侷限於半導體,還擴展到航太、通訊、汽車等領域,共同打造一個不受中共武器化操弄的供應鏈。
陳宗賢:新皮箱精神 布局全球
聯聖集團創辦人陳宗賢教授則分享「新皮箱精神」——從過去帶著皮箱跑遍世界做生意,到現今要「帶著錢走向世界投資」。他說,1986年台商開始外移至東協,1990年代轉向中國,如今不少台商回流創造逾10萬個就業機會,但企業下一步更要全球布局。
陳宗賢曾輔導逾3千家企業、歷任71家企業的專業總經理或經理人。他以自身管理經驗為例,其經營的被動元件集團在海外設有7座工廠、台灣有3座,「關鍵在於『就近供貨』。做內銷要能4小時到貨,國際市場要做到1天到貨,這就是贏家。」
「過去的舊皮箱是到處找生意,現在的新皮箱是帶著資金去投資。」陳宗賢鼓勵企業以國際視野積極布局,「只有真正走向世界、帶著錢去投資,才能在新常態中抓住下一波成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