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等科技巨頭加速供應鏈去中國化
由於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正加速轉移出中國。據《日經亞洲新聞》透露,美國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計畫最快明年將大部分新產品的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亞馬遜網路服務(AWS)更將供應鏈轉移擴大到關鍵的零組件層面。
微軟削減中國供應鏈市占
報導指出,微軟已要求多家供應商協助進行Surface筆記型電腦和資料中心伺服器的「中國境外」生產準備,包括關鍵零組件和組裝,最快從明年開始。微軟更設定目標,希望最快從2026年開始,所有新產品能完全在中國以外生產。據估計,微軟每年共出貨約400萬台Surface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
此外,由於伺服器產品的敏感性,微軟已將大部分伺服器生產轉移至中國境外,並要求至少80%的伺服器物料清單(BOM)必須來自中國境外。這是美國頂級科技巨頭首次設定如此明確的目標,大幅削減中國在供應鏈中的市占,範圍涵蓋光纖、電纜、印刷電路板等各種零組件。
AWS、Google同步行動
AWS也是採行「非中國生產」策略的主要企業之一,特別是在敏感的人工智慧資料中心伺服器生產方面。消息人士透露,AWS甚至考慮減少向其長期的中國印刷電路板供應商採購。
同時,Google(谷歌)正積極要求供應商擴大在泰國的伺服器產能。一家伺服器系統組裝商已協助Google在泰國新建四家工廠,使其在泰國的產能翻了一倍。知情人士指出,Google現在在泰國已形成一個從組裝到零組件的完整生態系統。
供應鏈風險加速企業撤離中國
此前,中共嚴苛的疫情封鎖政策已促使大量西方企業撤離中國,轉向越南和印度。隨後,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出口管制,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轉變。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持續推動供應鏈的「去中國化」。
根據企業表態,羅技目標在2025年底前,將中國製產品占美國進口比率從40%壓低至10%。戴爾(Dell)計畫在2024年逐步淘汰中國製造的晶片;惠普(HP)計畫將高達70%的電腦生產轉移出中國。此外,台海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加劇,也促使美國公司努力在大中華區以外建立替代生產基地,以防範供應鏈可能的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