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遭恐嚇 記協譴責並呼籲究責

《大紀元時報》15日收到恐嚇信,揚言在台北報社安置多枚遙控炸彈並於16日中午引爆。經警方排查確認為「詐彈」恐嚇、未發現可疑爆裂物。外界普遍認為是中共對自由媒體的恐嚇與心理戰。對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吳柏軒向《大紀元》表示,這類行為「赤裸裸的針對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記協嚴正譴責,必要時將串聯國際記者組織聲援,並呼籲檢警以更高層級的國安視角應對。
恐嚇行徑製造恐懼 陸委會譴責
對於《大紀元》遭恐嚇,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1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類恐嚇行為的目的是「用最小的成本造成最大的恐慌與害怕」,讓社會付出不必要的精神與安全代價。
他指出,陸委會近來也陸續接獲類似恐嚇信,「在國慶之前我們也有接到」,顯示這種威脅手法並非單一事件。政府的原則做法是「直接報警處理」,不要讓這些只敢發恐嚇信的人覺得「恐嚇信有達到效果」。
梁文傑並表示,類似的恐嚇行為「背後多半都有勢力在引導」,陸委會對此表達譴責,並呼籲社會不要被恐嚇所影響,「不要讓這樣的手段產生效果」。
記協:認知作戰 本質拙劣
吳柏軒說,從相關資料觀察,中共長期以來確有「針對特定媒體的攻擊」,背後政治目的「不言而喻」。他強調,記協自成立以來即以捍衛新聞與言論自由為核心工作,「只要是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捍衛上,我們都可以和國際組織進行串聯」,若收到具體投訴或證據,將評估啟動與國際記者聯盟等單位合作聲援。
對於恐嚇電郵冒用媒體名義,並指向政府與安全單位的手法,吳柏軒直言,這是「認知作戰」:一方面威脅政府與社會安全,另一方面讓被冒名媒體也成為受害者,「等於一石二鳥」。他認為,雖然此類手段「本質上相當拙劣」,官方查核後可釐清真偽,但在釐清前會對受威脅機構與被冒名媒體造成困擾與名譽傷害,因此更需要溯源究責。
但吳柏軒提醒當局留意「疲勞戰術」風險:在大量假威脅中穿插一次真的攻擊,最令人擔心。「每一次都不容輕忽,國安與檢警都要啟動,不敢有一次失守。」他以共機擾台為例指出,對手持續騷擾會消耗社會能量,但守方仍須嚴陣以待。
侵害記者 就是侵蝕民主價值
吳柏軒也呼籲社會應提升媒體素養與法治意識:「民眾可以不認同特定媒體立場,但不要做違法的事。」同時也盼媒體堅持客觀報導,讓公共討論在新聞自由的框架內進行。「凡是利用不法手段威脅、侵害新聞記者執行第四權責任,都是在侵蝕民主的根基與價值。」記協將持續關注,並在必要時提供協助與國際串聯。
至於近日有中共特務冒用「香港《大紀元》記者」名義吸收國軍人員,吳柏軒指出,這屬於以「記者」為偽裝的間諜手法,在敵對狀態或戰時並非罕見:「他們刻意用記者身分化身為間諜,去從事相關行動、違反國家安全。」他提醒,一旦出現冒名或可疑聯繫人,媒體從業人員與機關單位應「立即發動澄清、尋求協助並報案」,從源頭阻斷滲透。
前記協會長李志德表示,這類以記者身分偽裝的行為,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治安或詐騙案件,而是帶有明顯政治動機的「政治詐騙」,應以更高層級、甚至是國家安全的框架來處理。他警告,若政府單純把這類事件當作一般治安案件處理,可能導致輕判、甚至不起訴或緩刑,反而「縱容這種手法越來越猖獗」。他呼籲政府、軍方、媒體與社會大眾,共同提高警覺、強化驗證機制、擴大反詐,並在國際上結盟,才能有效遏止此類跨境滲透與鎮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