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劉揚偉:AI需龐大算力支撐

針對外界關注人工智慧(AI)是否泡沫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5日表示,AI應用仍在初期階段,「現在還只是開始」,市場潛力可期。他並透露,鴻海正規劃下一個5年發展計畫,持續深化AI與全球布局。
劉揚偉15日出席「2025台灣週」活動並指出,AI將持續驅動科技產業升級,依據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預估,每週建置1GW等級的資料中心,投資金額則需達500億美元,顯見市場規模巨大。他表示,目前AI應用尚未真正滲透到大多數產業,未來滲透率仍有上升空間,儘管外界有AI泡沫化憂慮,但他仍維持信心,認為市場對算力、能源、冷卻、基礎建設等還有升級需求。
在國際合作上,劉揚偉也證實,奧特曼日前訪台期間,曾赴鴻海總部開會,雙方針對AI伺服器與未來合作方向交換意見。他說,預計10月下旬赴美出席輝達(NVIDIA)主辦的GTC大會,並與執行長黃仁勳會面,共商未來合作。
劉揚偉指出,創辦人郭台銘於1974年創立公司,1991年上市時市值約30多億元,今年已突破3兆元,成長超過800倍;若加計集團子公司,總市值更達8兆元。他說,鴻海躋身台灣營收最大的民營企業,全球幾乎每兩台手機和AI伺服器,就有一台是鴻海生產。這樣的成長關鍵,少不了從資本市場中募集的資金,以及金融市場支持產業營運的短期資金需求。
每年人力縮減約15%
在人力結構方面,劉揚偉表示,鴻海高峰時員工曾高達130萬人,現階段落在93萬人,隨著機器人、自動化導入產線,每年人力縮減約15%,但相較上市初期仍成長超過800倍,與市值擴張幅度相當。
至於近期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劉揚偉認為,短期對鴻海影響有限,但若中美對立持續升溫,長期將波及各行各業。稀土政策變動是全球供應鏈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非只牽動科技業,企業須持續強化彈性與分散布局。
此外,鴻海首個5年轉型計畫即將告一段落。劉揚偉說,鴻海將持續以資本策略與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下一階段成長,並積極布局AI、電動車及先進製造等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