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海運戰開打 兩國互徵港口費

美國與中國週二(10月14日)正式開始對彼此船隻及海運公司互徵港口費,顯示海運已成為美中貿易戰的新戰場。外媒認為,這使得公海成為這全球兩大經濟體貿易戰的關鍵戰線,恐為海上貿易帶來更多動盪。儘管貿易衝突升溫,但受惠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緩和,海運市場指數卻逆勢強勁反彈,市場情緒呈現分歧。
港口費開徵 稀土與關稅成焦點
川普政府今年稍早宣布,針對與中國有關聯的船舶徵收港口費,以對抗中共在全球海運與造船業的壟斷。不過,相關懲罰措施的依據並非來自川普政府,而是前總統拜登任內的一項調查,認定中共利用不公平的政策及做法,壟斷全球海運、物流與造船等產業,從而為這些懲罰措施鋪路。
分析師預期,美國徵收港口費對中資貨櫃船公司中遠海運(COSCO)衝擊最大。2026年這類費用總額預料達32億美元,其中近半將由中遠海運承擔。
北京上週祭出反制措施,將自同日起對美國相關船舶徵收「船舶特別港務費」。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諾克塔(Omar Nokta)指出,全球約13%的原油油輪與11%的貨櫃船將受到影響。
港口費爭端只是美中貿易戰升級的一環。中共於十一長假後公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凡產品含有中國稀土且價值占比達0.1%,出口前皆須取得許可。分析認為,此舉可能波及輝達、台積電與英特爾等企業。
川普則回擊,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計畫在11月1日前啟動軟體出口限制。美方官員同時警告,若有國家在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支持減碳表決,可能面臨制裁或港口禁令。中方已表態支持該提案。
希臘船舶經紀公司Xclusiv Shipbrokers分析,這種「針鋒相對」的做法恐使全球海運陷入收費螺旋,拖累貨運流量。
以哈戰重建成本激勵航運股
儘管美中貿易衝突升級,但市場卻傳出矛盾訊號。川普總統13日宣布以色列與哈馬斯長達兩年的以哈戰爭正式結束,預估重建成本高達300億美元。此消息激勵海運市場,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BCI)最新報價大漲逾21%,波羅的海綜合指數(BDI)也勁揚10.7%,另外,上海航交所運價指數(SCFI)漲逾4%。
受此激勵,14日台灣貨櫃三雄股價強勁反彈,長榮勁揚約8%,陽明、萬海攻上漲停,多檔散裝個股如裕民、新興等也漲停。
不過,陽明海運認為,美國港口將徵收停泊費用仍帶來風險,加上美國聯邦政府停擺、中美關稅協商後續進展等不確定性因素,都對市場需求產生潛在壓力。陽明表示,公司將持續依季節貨載需求,彈性研擬船隊與航次配置計畫,以提升船期準確度並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