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中共俘虜的臺籍原住民士兵——沙布斯

沙布斯(右):凡是國民黨打仗,第一就是要學會跑!不會跑就沒命啦!(鄭麗玲攝:仰岳翻拍)
沙布斯(右):凡是國民黨打仗,第一就是要學會跑!不會跑就沒命啦!(鄭麗玲攝:仰岳翻拍)

文/仰岳 整理

沙布斯是一位臺籍原住民士兵,他早年受徵召入伍當了國軍士兵,在抗共戰爭中,與其他臺籍原住民士兵一樣,以作戰勇敢著稱。然而,卻因寡不敵眾受俘被迫當了共軍,他被下放勞改……

沙布斯在勞改過程中,雖以原住民身分有了受大專教育當公務員的優待,但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潮中一樣沒逃過,同樣遭酷刑迫害。後來他雖然當官,但領的是最低工資。歷經這一切之後,他才明白,看似優厚的待遇背後,全是中共為了攻打臺灣的統戰需求。

少時經歷

沙布斯先生(漢名林明德)於民國16年(西元1927年)出生在臺東縣長濱鄉,是位阿美族人。他在小學畢業後回家放牛,又到松木農場當工人,成年後被徵召為日本兵。但訓練一年後,日本就投降了盟軍,於是他又回老家繼續放牛。不久,他又被徵召進入國軍部隊當士兵,歷經全臺各地訓練場,經過一年多,在高雄搭船到中國大陸抵抗共軍。

抗共受俘

1946年底,沙布斯隨部隊到達山東金鄉參與巨金魚戰役。當時共軍幾乎都是趁夜間襲擊國軍,在白天時幾乎都躲起來不打。有次在濟寧鎮他的部隊遭共軍包圍,共軍熟悉國軍指揮的弱點,逐次分段襲擊國軍。沙布斯與大部分臺灣士兵早年學得日本傳統武士精神,所以作戰勇猛,但是當時國軍遭中共滲透嚴重士氣低落,他所屬單位不敵,一路退回到金鄉、魚臺,又輾轉參與徐蚌會戰。在這次戰鬥中沙布斯部隊遭共軍圍困,在彈盡糧絕的狀況下遭共軍俘虜。

1950年初,沙布斯被送到上海八路軍的集中營「臺灣集訓團」,這是訓練臺灣籍士兵當作「解放臺灣」犧牲品的單位。後輾轉又被送到附近的新莊村,學習共產黨的歷史及社會發展史受黨文化的教育。韓戰時期,他一度到北韓充當翻譯,到了1954年時中共裁軍,他被下放到福建華安縣林業局當工人,一個月工資只有六塊錢,少得可憐,只能困苦度日。

不敢唱出的思鄉調

在這裡已離家快10年了,沙布斯想家,但不知父母是否在世,想著想著就哭了出來。為抒發情緒,只能在晚上哼著阿美族的音調。當時中共思想控制嚴重,他不敢講唱阿美族語只能這樣哼著小調。林業局的苗圃工作很累,不分晴雨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沙布斯與幾位戰友不堪勞累幾度鬧罷工,這時的他天不怕、地不怕,與戰友們聯合抵制,縣委書記沒辦法只得以培養臺灣原住民統戰幹部為由,將他們三人送到武漢中央民族學院分院學文化。

就這樣,沙布斯就與戰友們在這裡學習,科目有政治學、社會發展史、毛澤東哲學等12門科目。經過3年畢業,拿到了一個大專學歷,派任到福建縣委統戰部。他這時才明白,原來讓他提高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未來攻打臺灣時作統戰工作之用。

沙布斯因為在學校結識的妻子在海南島之故,多次向上級提出要調任海南島。起初上級不批准,但他一直努力爭取,最後在他提出未來一定盡力解放臺灣的承諾後,書記同意了他的調職。

沙布斯在海南島擔任稅務局的辦事員時,一個月工資不到47元,是幹部中最低的水準,而其餘黨的幹部至少有80元以上。他與小學老師的妻子及三個女兒,這一家五口人只得艱苦度日,當時買菜、買肉都要每天登記分量,雖名為幹部,但生活過得與底層平民差不多。

文革時期的迫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沙布斯太太的父母是四類分子(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壞分子)被押上臺批鬥;而太太則受牽連被開除教師職位。

1952年7月,廣東省佛岡縣一名被劃分為「剝削人民」之「地主」的農民遭受批鬥。1952年7月,廣東省佛岡縣一名被劃分為「剝削人民」之「地主」的農民遭受批鬥。(公共領域)

他為了生活,只得趁下班後的空檔打零工賺取額外收入,不久後造反派找上了沙布斯說道:「他就是國民黨,殺很多八路軍,抓他!」他先後被抓了兩次。第一次抓起來送到縣委關起來審問說:「殺多少八路軍?老實講!」沙布斯回道:「那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晚上打來打去,死了多少誰知道?也看不到!」之後又要強迫他承認是國民黨派來的特務,沙布斯抵死不從,就這樣他被吊起來毒打,到最後沒辦法了又被關起來。

沙布斯還一度被拖到街上去以國民黨特務的罪名批鬥,他頭上插了特務的紙條,只要動一下就被一頓毒打,他們一邊打一邊喊著要槍斃這臺灣兵、國民黨,打完後又把他丟到木牛坑(牛洗澡的地方)裡面用石頭砸,打得他滿臉是血。

幸好一位曾當過民兵連長的老張過來,認出沙布斯是以前的同事,將他救了下來送醫才保住一條命。出院後沙布斯回到稅務所工作,沒想到又遇上造反派,將他綁架送到縣城的公社關了將近一個月,中間又以殺八路軍及國民黨特務為由拷打審問。他太太知道了,帶了三個小孩一路要飯到縣城看他,小孩一直哭說道:「爸爸在哪裡?」原來鄰居都知道沙布斯是被批鬥的特殊分子,都害怕受連累所以不敢幫他,後來是太太的親戚知道後把他們帶回家安置。

沙布斯被關了一段時間,被放出來送到醫院療傷。在他身體好些後,造反派知道了,準備繼續送他去山上勞改,在這裡他每天挑石頭、塗水泥,雖有飯吃,但吃不飽,晚上還要參加鬥爭大會,要跪著講自己的歷史並寫下來交上級。就這樣白天勞動晚上鬥爭。在文革結束後,沙布斯終於回到稅務所上班。為了家庭負擔他拚命工作,後來受賞識提拔當副所長、所長。這時的他廣結善緣,對所有人都很好,也受到不少人的幫助及信任,他被調到縣城任官,歷任股長、副局長、農業銀行副行長,最後升為縣政協副主席。

樣板的政協副主席

沙布斯是在官場打滾了數年後才知道,中共歷年提拔他高升甚至當副主席是有政治意圖的——為「解放臺灣」做宣傳:中共要讓臺灣人知道,在它的統治下有阿美族人當官,還是縣政協副主席這樣看來很大的官——中共還特意以他為案例向臺灣廣播黨的德政,可讓願意投降的臺灣人升官發財。

沙布斯這副主席的工作很簡單,就是接待臺灣漁民!

他第一次接待的臺灣漁船「高峯號」,是從高雄來的。當時有兩艘船被颱風打壞,沙布斯找人將他們救下,而中共政府有接待費,凡因颱風救起的臺灣船修理費可以報銷,還有一次遇上臺東縣的船,當時船隻受風災嚴重破損。為此沙布斯特別派人到香港買來零件修船,還送大量油料討好漁民,讓他們記住共產黨的恩德,因為他還要向上級回報統戰工作成效。

沙布斯回憶當時情況:這副主席的職位除了工作需要外沒有任何的權力,當時政協裡配有兩部汽車,他雖是副主席,但遇上要開會以及到漁港工作,都要不到車只能自行前往,在任何的事務上都沒決策權力,是個空殼的副主席。

當地的漁民都知道他是副主席,以為待遇很高,其實他在黨的體制裡沒有任何實權與地位。

返臺度晚年

1982年後兩岸開放,沙布斯透過日本友人的協助,幫他從日本寄信到臺灣家裡與姐姐聯繫上。最後在姐姐幫助下回到臺灣,雖然在中國大陸仍保有官位,但是他仍選擇回臺灣,一切從零開始。即使過清貧的生活,也比中國大陸好。所以他回臺灣度過晚年,而一向熱心的他,也擔任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常任理事,繼續為臺籍老兵服務。

他親身的故事告訴著我們:

中共在政治權力上有著近乎癡迷的執著,所以它決不會將權力交給體制外的任何人,它所有看似優惠的舉動,一切都是為了黨的需要、為了統戰的需要。

沙布斯一生兢兢業業在中共官場工作,官至政協副主席,即使如此,他最後仍願放棄官位,選擇回臺灣過清貧的生活,他的選擇值得現在臺灣人們的深思。

參考資料:鄭麗玲《國共戰爭下的悲劇——北縣歷史與人物叢書》,(新北市文化局出版,1996/11/01)◇

延伸閱讀
郝龍斌籲中共 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2025年10月14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