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返鄉傳承家業 創農遊獨特品牌
1989年,一家養蜂場在鹿野鄉永安村創立,二百多個蜂箱,「員工」數約600萬。30年後第二代蔡杰憲返鄉接棒,於2017年創立「蜜蜂盒子」品牌,強調每一個蜂箱都是大自然的禮盒,裝滿了蜜蜂辛勤工作的成果。
蔡杰憲原本在高雄的科技公司上班,從小接觸蜜蜂,深知這個產業勞動力很大,對老人家來講是非常重的體力負荷,於是返鄉傳承家業,和太太陳怡娟倆人從生產端做起。
蔡杰憲接班前,蜜蜂盒子沒有品牌,數十年來都是將貨車停在路邊做起生意。有次客人跟蔡杰憲說,「我知道你們的東西很好,可是當我送人時瓶身沒有標籤,我不知道怎麼跟別人說明。」蔡杰憲才決定建立品牌。
品牌推出後,蜜蜂盒子成為每年全國蜂蜜評鑑比賽的常勝軍,並連續取得「國產蜂蜜標章」、「產銷履歷認證」、「台東好物」和國際iTQi(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國際肯定,並通過友善耕作認證。
在農會輔導下,蜜蜂盒子加入農遊體驗,將傳統產業做轉型,並到外縣市參加農產品聯合展售,走出了另外一條路,銷售上也開闢了另一個管道,讓更多人知道蜜蜂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以及養蜂人家的辛苦。
養蜂人家 日日皆辛苦
陳怡娟第一次去幫忙採蜜,就被叮了一口,回來腫了一個月,「那時候想怎麼這麼痛,以後還要做嗎?」後來她逐漸克服心理的障礙,每次都穿好防護衣,被叮的機率就少了。而每天都必須接觸蜜蜂的蔡杰憲被叮則是常有的事,「他被叮大概隔日就消了,但還是一定會痛。」
整理蜂箱是蔡杰憲每天的例行工作,要檢查蜂箱有沒有異常,然後採收蜂王乳。平常固定在臺東的三個場域輪流,蜜蜂自己會進進出出,也會記得回家的路線。
蜜蜂移動採蜜 養蜂人移動展售蜂蜜
每年採蜜期蔡杰憲要將蜂箱移動到西部大果園去輪流採收荔枝和龍眼蜜。陳怡娟說,移動都是選晚上的時候,用人工將蜂箱挑上大車,載到定點後,再挑下來做定點定位。隔天早上蜜蜂會發現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前2至3天牠們會先熟悉路線,接着就可以採蜜。
果園有好幾十甲,是蔡家配合了20年的固定場域,「採收期前的開花期,地主會配合不灑藥,因為蜜蜂對農藥非常敏感,他們會迷失方向回不了家。」荔枝蜜採完立刻接着採龍眼蜜,西部採收完之後再回台東採收花粉和百花蜜。為了打開銷售管道,就像蜜蜂移動一樣,陳怡娟也經常移動到外縣市參加農產品聯合展售活動,去推廣自家的品牌,「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東有一家蜜蜂盒子,同時介紹我們的農遊體驗,歡迎他來台東玩的時候,可以來體驗。」
農遊體驗DIY 研發蜂蜜相關產品
陳怡娟設計知性的農遊體驗,先帶客人到養蜂場做生態導覽,認識友善耕作認證的環境,「在沒有噴灑化學肥料環境下長大的蜜蜂,相對來講會比較穩定,蜂蜜品質也會比較好。」接著做蜂箱生態導覽,讓遊客了解蜜蜂種類和牠的生活方式。她還教遊客DIY蜂蠟紫草膏,很受遊客喜愛。
此外,陳怡娟會讓客人品嚐三種蜂蜜,判斷色澤、香氣,味道的不同。冬天的時候教客人做薑汁蜂蜜飲,夏天則自製蜂蜜氣泡飲。農遊體驗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玩法。
蜜蜂為何突然消失
談到近年來有些地方的蜜蜂突然消失,影響蜂蜜的產量,陳怡娟認為,這是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現在氣候變化很大,冬天該冷的時候不夠冷,果樹沒辦法如期開花,蜂蜜採收的量就會減少很多。」「有一年完全沒下雨,龍眼荔枝樹也沒有開花,沒開花就無法採蜜,對我們影響非常大。」
「颱風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颱風會把蜂箱吹翻,裡面進水的話,蜜蜂會被淹死。這也是蜜蜂變少的原因之一。」她說。
認明產地標章 買到真正好蜜
常有客人詢問如何辨別真假蜂蜜。陳怡娟教客人認明產銷履歷標章,「它一定會搭配一個國產蜂蜜標章,代表100%台灣生產,只要認這兩個標章,保證是純正的蜂蜜。這是最容易辨別的方式,目前農糧署也在推廣,避免國外的混雜進來。」
蜜蜂盒子是臺東第一家做生產履歷認證的蜂蜜品牌,也是少數還保留傳統人工採收、手工生產蜂王乳的店家,「早期日本人來教臺灣人生產蜂王乳,我婆婆是第一批,那時候都是純手工沒有機器,量少但品質、口感很好。」
陳怡娟表示,目前她正在研發製作用蜂蠟布取代保鮮膜,因為蜂蠟既環保又天然,未來也會規劃研發食農教育相關的農遊體驗,讓更多人為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