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酸菜魚」湧倒閉潮 學者:消費已退燒

酸菜魚源自中國重慶的渝派川菜,2024年在台灣餐飲市場上爆紅,全台酸菜魚品牌短短數年一度超過20家、遍地開花,但今年卻陸續爆出倒閉潮,有店面最短撐不到半年收攤。學者認為,台灣餐飲容易出現一窩蜂式的「嘗鮮」熱潮,眾多業者想搶攻商機,但消費退燒後卻導致供過於求,品牌考量營運只能加緊止損。
近期媒體報導,台灣「狂一鍋酸菜魚」首間門市在今年1月推出後,不到半年熄燈;「叁加叁酸菜魚」因品牌成長不如預期,至今年5月也全數關店;「築間酸菜魚」則轉型為石頭火鍋新品牌。
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對《大紀元時報》分析指出,酸菜魚在台灣消費退燒有三大原因。首先,酸菜魚屬於重口味料理,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養生觀念興起,很難成為日常消費的選擇。
第二,為搶攻酸菜魚市場,很多餐廳業者會直接在菜單上新增料理,讓民眾消費力道被瓜分,不一定去專賣店消費;第三,餐飲都有一波波消費流行,以主打某道菜色展店,風險較高,應有妥善的策略與規劃,否則容易在流行退燒後,難以維持營運。
吳師豪舉例,台灣消費市場並不大,如果說一道菜有新台幣5億元的商機,原本只有10家特色餐廳主打,到後來100家、甚至1千家,都推出酸菜魚來吸引消費者上門,消費需求很快就會飽和與退燒。
吳師豪說,過去蛋塔旋風也曾引爆台灣消費,排隊願意等上1個小時,許多餐飲業者也紛紛搶進,製作各式口味的蛋塔搶搭商機,甚至出現豆漿店也賣蛋塔、出現飽和。他說,台灣是各國美食文化的大熔爐,雖然推出特色飲食容易吸引民眾購買、進入門檻較低,但流行也容易退燒,業者應該謹慎評估。
財經專家黃世聰告訴《大紀元時報》,近年很多消費資訊透過中國抖音、網紅行銷發酵,但是否能經過台灣市場的考驗都有待觀察。台灣曾經也流行過中國螺螄粉,但因為獨特氣味,沒有像這次酸菜魚的風潮,出現大量展店又收攤的現象。
黃世聰說,酸菜魚畢竟口味偏重,不像日式拉麵、炸豬排飯,容易被台灣消費者接受。酸菜魚關店潮也代表餐飲業者正在止損,預估將走回傳統菜色,或轉型到火鍋這類大眾日常消費的餐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