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家庭結構 影響學業成就

我們需要國家重新激發、回歸和加強健全的家庭和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功能。(123RF)
我們需要國家重新激發、回歸和加強健全的家庭和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功能。(123RF)

文/Timothy S. Goeglein(專欄作家) 編譯/原泉

已故參議員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Daniel Patrick Moynihan)曾在1965年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家庭在塑造性格和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很容易被忽視。家庭是美國人生活的基本社會單位,也是基本的社交單位。整體而言,成年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是從小學習而來的。」

60年後的今天,莫伊尼漢的這番話依然適用。正如尼古拉斯‧齊爾(Nicholas Zill)在家庭研究學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的一份新報告中所證實的那樣。

家庭結構是孩子學業有成的關鍵!

齊爾在研究「成績膨脹」現象時發現,在完整的婚姻家庭中長大的學生,比在單親、重組家庭、同居家庭,或在某些情況下,由親屬或非親屬監護人家庭中長大的學生,更容易得A。

所謂「成績膨脹」是指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成績之所以能達到A,是因為在許多情況下,為了讓家長和管理者滿意,這些成績其實是名不符實的。

齊爾也發現,這種由於家庭完整與否,造成學生成績的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從1996~2019年,來自完整家庭的孩子在學業上優於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機率從1.45增加到1.68——這種變化在「統計學上是具有顯著性的」,60%來自已婚家庭的孩子成績「大多為A」,而非完整家庭的孩子這一比例只有47%。

這並不奇怪,正如莫伊尼漢的精闢觀點,家庭結構是影響孩子一生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

沒有這樣的結構,孩子們就會遭殃。就連芝加哥前市長、自由派人士拉姆‧伊曼紐爾(Rahm Emanuel)也明白這一點。在他的城市經歷了特別暴力的週末之後,他說:

「或許政治不正確,但我深知信仰和家庭的力量……我們的孩子需要這種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瓦解 加大貧富差距

遺憾的是,政客、活動家和社會評論家,總是忽略了父母在幫助孩子學業有成和走向成功人生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而美國家庭核心結構的瓦解,正是過去50年來「富人」與「窮人」之間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傳統基金會的羅伯特‧雷克托(Robert Rector)在2010年就指出了這一點,他寫道,婚姻的破裂和非婚生子女的增加,導致了社會階層的分化。他發現,在社會上層,受過大學教育的夫婦養育子女,而在社會底層,養育子女的則是高中學歷或更低學歷的單身母親。

較好的成績會帶來較好的機會——無論是上大學還是找工作。

另一方面,成績差往往又會使學生陷入經濟和社會的絕望循環,對當今許多年輕人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對孩子其他方面表現的影響

回到莫伊尼漢的預言性言論,齊爾發現,來自非完整家庭的學生,往往比來自已婚父母所組成家庭的學生,有更多的紀律問題。

他報告稱,與來自由已婚父母所組成家庭的學生相比,在非婚或離異家庭中長大的學生的父母或監護人,更有可能收到孩子有關學業和行為問題的電子郵件。

支離破碎的家庭,往往會削弱學校的整體教育效能。

喬治‧威爾(George Will)說得最為貼切,他寫道:「衡量一所學校表現的最佳指標,是孩子們的家庭生活品質。」

這包括兒童在家中能夠接觸到閱讀材料之品質和數量、兒童接觸電子娛樂的時間長度、在家完成的作業量,以及「最重要的是——家裡是單親,還是雙親。」

雙親家庭的父母,往往更能參與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而當父母參與其中時,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如果父母無法參與孩子的教育,那麼孩子就無法從父母的參與中受益——要麼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要麼是因為單親家長忙於維持家庭的基本運作,沒有時間和精力高度參與孩子的學業。

結論

喬治‧威爾說:「家庭解體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最好的教育政策效果,也受到其嚴重的制約。」

孩子需要那種由雙親家庭所提供的家庭結構。如果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成功,而不僅僅是那些來自正常婚姻家庭的孩子,那麼:我們需要國家重新激發、回歸和加強健全的家庭和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功能。

這正是未來實現向上流動而非向下流動,培養有生產力的公民,以及建設更優秀、更高效學校的方式。

作者簡介:
蒂莫西‧S‧戈格林(Timothy S. Goeglein)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關愛家庭」組織的對外與政府關係的副總裁,他著有《走向烏托邦:20世紀60年代如何變成國家噩夢以及如何重振美國夢》(Stumbling Toward Utopia: How the 1960s Turned Into a National Nightmare and How We Can Revive the American Dream)一書。

原文:How Family Structure Leads to Academic Succes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