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台淪中共割韭菜工具

近年來,中共以刺激經濟和消費為名鼓勵個人貸款,推動了中國的網路貸款平台發展。有分析認為,這是中共「割韭菜」的又一個陷阱。示意圖。(CHINA OUT/AFP)
近年來,中共以刺激經濟和消費為名鼓勵個人貸款,推動了中國的網路貸款平台發展。有分析認為,這是中共「割韭菜」的又一個陷阱。示意圖。(CHINA OUT/AFP)

【記者程雯、易如/報導】

中國網路貸款平台非常發達,許多中國人過著靠借貸維持生活的日子,但是這會讓人很容易陷入債務危機,包括遭受高利貸盤剝和被暴力追債。分析認為,中共以刺激經濟和消費為名鼓勵個人貸款,但是網貸平台實際成了中共對中國老百姓「割韭菜」的又一個陷阱。

陸網貸平台放款容易 利息也高

「網貸是吸血鬼,我被網貸給坑了,我現在生活無以為繼。」中國南方一座城市的居民程先生對《大紀元》說,他一直靠投資為生,以前是從銀行貸款,使用信用卡套現,不同銀行的利息從5.5%到19%都有。幾年前,他的信用資格「被公安給限制」後,他就無法再從銀行拿到貸款,不得已下,「只好去碰網貸」。

日前,BBC中文報導引述中國網貸業內人士透露,對於中國網貸業務來說,從申請到錢入帳戶,耗時5分鐘都被視為「太長」和「不專業」。同時,中小型貸款平台經常用「低風險」做廣告詞,藉此和銀行貸款及大貸款平台競爭。

中國人權律師團律師吳紹平對《大紀元》表示,那些放貸公司認為他們「有手段來保證他們能夠把錢拿回來」,「首先是他們的利息非常高」,其次是他們「應該測算過還不起錢的人或者不願意還錢的人是少數」,所以即使他們會產生一些呆壞帳,但總體來說還是能夠營利。

程先生的網貸合約年化利息是35.9%,但是加上會員費和他也不太明白的「循環利息」後,實際超過36%(即3分利)。他說:「其實網貸這個東西,就是已經超過3分利的,是高利貸,是非法的。」

今年8月20日發布的中共《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規定,民間借貸的實際年利率不能超過36%,否則是「高利貸行為」,被定為「刑事犯罪」。

但是,業內人士告訴BBC,中共當局重視「拉高內需消費」,他們只要在「紅線」內操作即可。BBC報導指出,中國金融服務平台不斷減少「借貸感」、目的是「促進借貸、促進消費」,這與中共當局近年來不斷鼓勵消費「不謀而合」。

中共為刺激經濟 印了太多錢

美國財擴房地產投資公司總裁蔣品超告訴《大紀元》,他了解的情況是,中共為刺激經濟和消費印了太多的錢,然後給下邊「下任務」,要把這些錢貸出去。蔣品超認為,中共的這個政策「目的不單純」,有種「設下陷阱」的感覺,然後再進一步「割別人的韭菜」。

吳紹平提到,中共過去幾年一直宣傳「希望人們都不存錢,舉債過日子」。他認為,這實際上是中共想「把中國也推向利用債務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來刺激消費」,「所以它鼓勵貸款平台瘋狂的發展,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涸澤而漁式』的去『割韭菜』」,因為中國老百姓的「收入來源預期風險非常大」。

中共對網貸平台缺乏監管

業內人士對BBC解釋說,中國目前對於中小貸款平台的信用監督體系相對缺乏,蔣品超認為,原因一方面來自官場腐敗,另一方面是「政治需要」,中共推動貸款消費、刺激經濟,「但它不是免費的」,「所以那個經濟監管是很難執行的。」

吳紹平說,中國這些貸款平台、金融公司都是「中共的關係戶」,否則他們拿不到「金融許可證」,「這裡面必然存在利益輸送、腐敗的問題。」他指出,「暴力催債」實際上是中共縱容的結果,因為這樣「去討債才能取得成功」,比去法院起訴「要有效得多」,而這些貸款公司都是「有後台的」,「他們不用承擔什麼後果。」

大量中國人陷「債務危機」

BBC引用研究諮詢公司龍洲經訊的數據顯示,中國僅在2024年就有2,500萬到3,400萬人拖欠個人貸款,比2019年翻了一倍。目前中國的風險借貸人的數量可能達到6,100萬到8,300萬。

吳紹平表示,在網貸平台的虛假宣傳下,有的人認為「拿錢很容易,風險又不高」,那就去「貸一筆」,結果「陷入一個債務陷阱」,他認為原因之一是「中國變成了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攀比風非常嚴重,拜金主義非常嚴重」;還有不少人把能貸到款當作是「本事」,有人就「以貸養貸」。

程先生則表示,去借網貸的人,很多是做生意資金周轉不過來的、開店虧損的、破產的、負債的,還有失業的,「沒辦法了,只好去借網貸」,他認為現在很多中國人靠借債生活的直接原因是「經濟蕭條」,特別是疫情三年封鎖造成大量倒閉和失業;更多原因是老百姓被高房價、醫療、教育等「大山」把錢搶光了。◇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