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稀土管制 專家:加速全球「去中化」

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中國宣布對稀土原料及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引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高度警戒。面對中國的最新戰略籌碼,科技專家許美華分析指出,稀土雖然被視為中國的「最後一張王牌」,能在短期內造成市場震撼,但從長期來看,反而會加速歐美國家重啟自有稀土供應鏈的決心,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化」。
稀土非稀有 中國優勢將回落
許美華強調,稀土元素本身其實並不稀有,歐美國家過去只是因為環保和成本考量才放棄開採。她預估,如果西方國家決心重啟生產,預計2至5年內即可建立替代產能,屆時中國的壟斷優勢將不復存在。她認為,相較於美國在半導體設備、EDA軟體等核心技術上的制霸地位,中國這張「稀土牌」的威力其實有限。
許美華總結,美中貿易戰已進入深水區,供應鏈的重新洗牌將是必然趨勢。她認為,這對許多極具競爭力的台灣產業來說不見得是壞事,反而是歷史機遇,應把握這個時機,在供應鏈重組中,創造下一個「護國群山」。
出貨拉警報ASML首當其衝
彭博社近日報導,先進晶片曝光機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首當其衝,出貨恐延遲數週,正緊急與荷蘭及美國政府磋商,尋找替代供應來源,以防供應中斷、衝擊全球晶片生產。
艾司摩爾的極紫外光(EUV)曝光機是生產高階晶片的關鍵設備,其高精度雷射器、磁體等關鍵部件高度依賴稀土材料。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新規定可能導致艾司摩爾出貨延遲,影響其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主要客戶,進一步衝擊全球先進晶片產能。
台灣所需稀土以非紅供應為主
經濟部表示,中國自今年4月起,已對釤、釓、鋱、鏑、鎦、鈧、釔等7類中重類稀土及相關永磁材料進行管制。這次新增管制銪、鈥、鉺、銩、鐿等5類中重類稀土金屬、合金及相關製品;且同步擴大相關管制最終用途,涵蓋研發、生產14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層以上儲存晶片等,未來相關項目皆需逐案審批。
對於台灣影響,經濟部說,國內目前半導體所需稀土產品,以歐美與日本供應為主,新增管制稀土部分直接影響較低。不過,生產高效馬達的釤、鋱、鏑等永磁材料,自今年4月管制後,已造成整體市場採購時程延宕與價格上揚,經濟部將緊密觀察對電動車、無人機的全球供應鏈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