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颱風賑災 捐款現「1分錢」

颱風「博羅依」(Bualoi)過境廣西後,百色慈善總會公布的捐款明細中出現數十筆僅有0.01元(一分錢,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0.0438元),也有0.02元、0.1元等「極小額」捐贈,引發民間熱議。有評論指出,一分錢雖少,卻象徵性的傳達了「對不透明慈善管理機制的不滿」。
9月底至10月上旬,颱風「博羅依」與「麥德姆」(Matmo)先後襲擊廣西,多地遭洪水淹沒,災情嚴重。10月6日,百色市慈善總會發布「社會救助捐贈公示(第一期)」公布募捐情況,七千五百多筆捐贈總計約184.58萬元,每人平均244.7元。其中數十筆金額僅為0.01元,部分為0.02元、0.1元等「極小額」捐贈。
浙江一網民在微信公眾號撰文指出:「粗略統計至少有20人捐了一分錢,這並非惡作劇,而是真實反映了民眾對社會捐款的態度與誠意。」該網民同時肯定百色市慈善總會的資訊公開度,認為「捐贈無大小,一分也是愛心」。文章還寫道:「救災的責任在政府,不在國民。國民捐款是情分,不捐是本分。」
對於有人僅捐0.1元甚至0.01元(一分錢),網上觀點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以微薄之力盡綿薄之心」的善舉,也有人直言這是對慈善體系失信的嘲諷。
湖南湘潭一名非政府組織成員覃先生向記者表示:「『一分錢捐款』現象不僅是經濟壓力的寫照,更像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反映。我們也常接受民間捐款,但有捐款人被國保請去喝茶,不准他們給我們捐款。這說明不受政府控制的NGO組織生存艱難,而那些政府辦的慈善機構卻不被信任,為什麼呢?」
覃先生指出,捐一分錢、兩分錢,其實不是單純的捐款行為,而是一種象徵性抗議。他說:「這說明政府公信力下降。民眾捐出象徵性的一分錢,其實是在說:我仍願意表達善意,但不再盲信體制。這反映出人們對官方慈善部門信任的坍塌。」
文章作者分析,中國民眾曾在歷次重大災害中踴躍捐款,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全民捐款」蔚為風潮。然而,隨後接連曝出的善款去向不明問題,嚴重削弱了社會信任。
廣西網路作家劉靜蕾(音)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記得汶川大地震後,廣西人民共捐了約一千六百多萬元,我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參與了,有的捐兩百,有的捐一千元。但後來四川也出現部分捐款被濫用的情況,之後人們就不再相信這些機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