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較勁iPhone 17失利 突顯中共經濟困境

蘋果iPhone 17系列手機開賣3週,在中國市場銷售熱度明顯超越小米及華為等中國品牌手機。專家認為,小米難擺脫「山寨」形象是此波競爭失利主因,加上中國經濟疲軟、內需低迷等現況,也讓中共企圖以民族主義刺激消費的策略再次失靈。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最新報告預測,今年下半年蘋果iPhone新機產量,將從8,400萬至8,600萬部,提升至9千萬部以上,增產主要集中在需求最強勁的iPhone 17 Pro系列。
近期小米罕見跳過16代,直接推出17代手機,意圖與iPhone正面對決。不過,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布的產業預測,將小米17系列出貨目標大幅下修兩成,從原定的1千萬部砍到僅剩800萬部上下,主因與iPhone 17標準款在中國表現優於預期有關,成了小米17銷售的致命傷。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接受《大紀元》採訪表示,蘋果將過去Pro系列獨有的ProMotion技術下放,讓標準款手機的螢幕更新率可達1至120赫茲(Hz),是17系列較大亮點,且電池續航力較前一代大幅升級,使更多民眾買單。
白宗城也引述在上海工作的產業界友人的說法指出,iPhone 17開賣首週,蘋果旗艦館人潮明顯高於小米館,「熱度差距很明顯」,顯示中國消費者對蘋果品牌仍有很高的黏著度。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告訴《大紀元》,在中美科技戰與中國國內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下,北京當局急於將小米、華為等手機塑造成「國民品牌」,試圖透過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來挽救疲軟的消費市場。但中國手機銷量滑落,不僅反映策略失利,也可能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小米希望對標蘋果iPhone,而蘋果使用台積電3奈米的A19晶片,在效能與穩定性方面明顯略勝一籌;二是中共愛用國貨的宣傳,對新一代消費者的效果已大不如前。
中共山寨文化成掣肘
儘管有中共的強力背書,白宗城認為,小米與華為手機在消費者心中仍難以擺脫「山寨」形象,尤其這次小米新機直接複製蘋果設計的作法,已引發許多中國科技博主的反感。
白宗城說,這讓人想起多年前業界流傳的一句名言,「如果蘋果的R&D(研發部門)不動作的話,小米就可以宣告休假了」,突顯中國科技產品缺乏原創、依賴模仿的文化軟肋,成為中國3C產品銷售的掣肘。
在眾多中國手機品牌中,華為背景尤為特殊。白宗城指出,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具軍方背景,與中共官方關係緊密,甚至直接承接軍方訂單。在輝達高階晶片禁令下,也讓手機晶片良率受到打擊,加上華為自研的鴻蒙作業系統(HarmonyOS)屢傳相容性問題,使國際社會和部分中國消費者為之卻步。
此外,白宗城更透露,據供應鏈業者消息指出,蘋果已在開發iPhone 18的樣品,其中包含「摺疊」設計。若蘋果成功推出品質穩定的摺疊手機,憑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很可能持續拉高中國iPhone手機的滲透度,進一步鞏固商務客群。
中國手機或傾銷海外
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向《大紀元》表示,中共官方高調宣傳小米、華為銷售數據亮眼,但與產業評估的出貨量出現明顯落差,主要是為了因應消費者的信心危機,因此不惜在數據上造假或加水分。
吳嘉隆分析,中國當前的房地產泡沫、外銷訂單流失引發的失業潮均未解決,導致內需市場持續收縮,這是核心問題,直接衝擊中下階層的消費力道,反而是具有高消費能力的上層階級,可能為彰顯社會地位,更傾向選擇蘋果手機。
針對中國經濟問題,白宗城說,中共為維持社會穩定、確保人民「有飯吃」的共產主義思維,會要求工廠在產能過剩時仍持續運作,最終導致大量廉價商品以「傾銷」形式衝擊海外市場。他說,這種扭曲的經濟模式,同樣反映於手機產業,若當前中國市場無法消化產能,就可能不計代價向外銷售,將是後續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