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產業缺工危機 專家:應翻轉重學歷認知

台灣少子化現象帶來缺工潮,據統計,全台職缺達27.6萬個,製造業為大宗,藍灰領技術職類招募期長達4個月,人力銀行分析,主因是大眾對藍灰領存在負面印象;加上製造業多位於非都會區,加劇人才招募劣勢,根本解方是翻轉華人社會「重學術、輕技職」的認知,並透過強化本土勞動力及產業轉型來因應。
為了解勞動市場實際缺工狀況,勞動部近日公布「職位空缺概況調查」發現,全台共有27.6萬個職缺。其中,各行業別職缺數,以製造業最多,高達9.2萬個、約占33.5%。
若細看職類別的職缺招募時間,當中又以技藝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招募時間最長,分別達4.1個月、4個月。突顯基層技術人才存在短缺風險。
104人力銀行人才開發部資深經理林書伃向《大紀元》表示,基層技術的工人或專業人才缺口,為多重因素所造成,問題根源為學用落差、結構性的問題,及經驗傳承出現斷層等。
林書伃指出,大眾對於藍灰領的工作,普遍存在負面刻板印象。例如認為工時長、工作環境相對比較辛苦、要搬重物等,或有些職位會面臨On Call(隨時待命)的壓力,勞動強度較高的印象,使得年輕人普遍不願投入相關行業。
此外,受城鄉差距及地理位置限制,為製造業徵才增添阻力,林書伃表示,製造業需要較大的廠區及腹地,地理位置多半不在都市核心區域,而年輕人大多普遍傾向在都會區發展,除非產業能從競爭力、交通等福利配套及工時彈性等方面,提出解套方案,否則很難讓年輕族群願意投入。
AI數位轉型 有助提升徵才吸引力
林書伃提到,現今Z世代年輕人,很重視生活工作平衡及工作職場的氛圍彈性,也讓工作模式制式僵化、缺乏彈性,且體力要求高的製造業、營建業等產業,在人才競爭市場中處於劣勢。
林書伃提及,工作內容過於枯燥,是製造業缺工的關鍵原因之一,使年輕人缺乏成就感,看不到未來。若能藉由這一波AI浪潮,將製造業中枯燥、繁瑣、高強度且重複的勞動環節交由機器及AI完成,降低對體力的要求。
另應提供明確的職涯發展路徑、成長前景,當前的年輕世代,在教育上被鼓勵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並選擇做有意義的事情。林書伃說,例如能讓年輕人看到,投入製造業後,「5年後、10年後會長得不一樣」,而不是像作業員一樣,天天對著機台,只靠每年2%至3%的調薪,而毫無變化,才能符合年輕世代對工作意義的追求。
產業人才荒待解套 從扭轉會氛圍、政策面著手
台灣產業人才荒問題要如何解決?林書伃認為,國家政策及社會氛圍必須一起翻轉,才有機會解套。
林書伃進一步說明,技術型人才在台灣存在缺口的原因,與華人社會有關。傳統父母大多從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努力念書,以後才不用去做工」,將技術性工作與低社會地位掛鉤,造成人才結構性斷層。
相較於歐美國家在教育上,不會過度要求所有人都成為「白領菁英」,林書伃說,許多學生唸到一定程度後便選擇進入技職體系,成為水電工或木工等,因此其技術人才的供需失衡狀況可能相對較輕。
林書伃認為,為扭轉這種大眾思維,政府應推動意識宣導,重點在於讓社會大眾理解,高薪並非僅限於高學歷,明確點出藍灰領的含金量。
林書伃表示,依據國外經驗,現在很多高學歷的程式設計師失業率也很高,因為在這一波AI的轉型下,已經無法回到過往的工作型態,不一定要去念大學資工等科系,走技職體系也會有更好的出路。
外國人力補足缺口?核心矛盾難解
為彌補產業人力缺口,台灣在去年2月宣布簽署「台印合作備忘錄(MOU)」,盼從印度引進移工填補產業缺工人力,但台印之間的文化等差異,在台灣也引發不少討論,對於引進外籍勞動力是否能緩解缺工問題,備受各界關注。
林書伃表示,在引進外籍勞工方面,政府對高低階人才,有不同做法。高階人才已透過如「就業金卡」等措施,放寬對高階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的引進限制。
至於基層勞工方面,林書伃說,對於台灣真正大量缺人的初階體力工作及藍灰領職缺,例如製造業多達9萬個缺口,政府在引進外籍基層勞工上仍維持較為嚴謹的控管,嚴格限制特定產業類別及名額。
林書伃表示,這種嚴格控管導致基層人力的缺口難以有效解決,但若要大量開放基層外勞,又會引發本國勞工對工作機會與勞動權被剝奪的擔憂,這形成了一個核心矛盾,「本國員工不願從事這些工作,但政策又難以大量引進外力」。
面對缺工、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狀,政府需要更積極的活化本土勞動力,建議可以從三個方向努力,首先放寬任用條件,考慮在任用條件和工時規定上,為特定行業提供彈性調整的空間。
二為提升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鼓勵並協助女性二度就業,排除障礙,讓婦女在生育後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最後是善用中高齡人力,鼓勵企業延緩中高齡勞工退休,甚至推動二度聘用計畫,充分活化本土人力,才能更全面解決台灣的人力結構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