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代間和諧──從北捷老少衝突事件的省思

最近臺北捷運發生了一件引起熱議的衝突。一位年長婦人想坐優先席,雖然附近還有空位,她仍堅持要求年輕乘客讓座,甚至用攻擊、挑釁的方式逼迫對方。年輕人第一次還忍住了,但第二次受到挑釁時情緒爆發,直接反擊。
這件事讓從事「代間教育」研究多年的我深感遺憾,也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到底是誰錯?是老人仗勢欺人,還是年輕人不懂禮讓?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不是單純的「誰對誰錯」,而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代間關係、公共規範以及社會對「道德」的不同期待。
◎情緒的拉鋸
對於這位年長婦人來說,她可能覺得優先席「理所當然」應該給她坐。這背後有兩層心理:一是對身分尊嚴的堅持,二是傳統文化裡「長幼有序」的觀念。然而,用挑釁或攻擊的方式表達需求,就已經傷害了基本的尊重。
年輕人的爆發,也並不是突然的。他第一次被挑釁時選擇壓抑,但壓抑久了就像氣球被不斷吹氣,最後忍不住破裂。他的反擊其實是一種防衛,但因為情緒過度,變成了過度報復。
這是一個典型的「挑釁—反應—再挑釁」的惡性循環。如果其中一方能冷靜下來,或許就不會升級成衝突。
◎誰的責任比較重?
如果要談責任,老婦人是事件的「引火點」,年輕人則因反擊過度成了「火燒大了的推手」。
年長者:要求別人讓座可以理解,但方式錯了。
年輕人:情緒爆炸可以理解,但反擊太激烈。
換句話說,雙方都沒有完全對,沒有完全錯。真正的問題是──兩邊都缺少了「尊重」和「自制」。
◎代間矛盾的縮影
這件事會被放大討論,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們心裡的代間張力。
在傳統文化裡,年輕人要禮讓長輩,這是「應該的」;但在現代社會,年輕人也強調「平等」與「個人界線」。當這兩種價值碰撞,摩擦就產生了。
老一輩覺得:年輕人不懂尊重。
年輕人覺得:老人家在濫用特權。
雙方都帶著自己的期待,於是衝突更容易發生。
◎我們可以怎麼做?
• 重新理解「優先席」:優先席不是「年齡特權」,而是「需求優先」。不管年紀大小,只要有需要,都應該可以坐。
• 換位思考:年輕人如果能理解長者在老化過程中對尊嚴的敏感,會比較願意體諒;長者如果能體會年輕人承受的壓力,也就不會把「禮讓」當成理所當然。
• 建立非暴力的處理方式:遇到爭執,不要急著用情緒解決。可以用言語冷靜回應,或旁人適時勸解,避免火上加油。
• 創造更多代間交流:政府或社區可以多舉辦不同年齡層一起參與的活動,讓長輩和年輕人不只是在衝突場景中相遇,而是在合作中建立理解。
◎我的成功經驗
多年前,我還在學校服務時,推動「木球運動」為學校重點體育發展項目。為推廣到社區、獲社區支持,協助組成社區「長青木球自主學習團體」,對象多為65歲以上的阿公,他們利用早晨、傍晚不影響學校作息時間到校練球。而後,我更開放下午課程結束後,請他們來跟孩子一起打球,順便協助指導孩子球技與運動常規。
每天傍晚操場上的風景是令人感到和諧又熱鬧,總是充滿笑聲,進一步,這些長輩也自發性的協助校園環境整理及安全守護,成為學校最大的助力之一,而長幼屢屢在縣賽榮獲佳績,在社區傳為美談。我也以此寫成研究報告,刊登於學術期刊。
事在人為,和諧社會是我們自己創造的,長輩有尊嚴,年輕人也有尊嚴,同理、尊重、互助才能消弭暴戾之氣,共融社會才能建構。
◎結語
捷運事件雖然只是個案,但它突顯了我們社會裡普遍存在的代間矛盾。
心理學提醒我們:人在受到挑釁和壓力時,很容易陷入衝突的惡性循環。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不論年紀大小,彼此的尊重與體諒,才是維持公共空間和諧的基礎。
所以,比起爭論「到底誰應該讓誰」,更重要的是學會在不同世代之間找到平衡。唯有如此,「代間和諧」才不只是口號,而能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