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光電板回收機制 環團籲檢討

清理損壞光電板速度緩慢 環境部不排除再開罰7月風災造成嘉義義竹新庄滯洪池光電廠光電板受損嚴重(圖),但業者清理放置在暫存場的損壞光電板速度緩慢,環境部長彭(啟)明16日說,不排除持續開罰。(中央社)
清理損壞光電板速度緩慢 環境部不排除再開罰7月風災造成嘉義義竹新庄滯洪池光電廠光電板受損嚴重(圖),但業者清理放置在暫存場的損壞光電板速度緩慢,環境部長彭(啟)明16日說,不排除持續開罰。(中央社)

【記者莊璦筠/台北報導】

颱風丹娜絲重創台灣南部,造成全台共13.5萬片太陽能光電板受損,環保團體10日表示,政府應藉由此次風災,重新檢視光電板回收清除、暫置以及回收費率等機制;環境部回應,後續將進行總體檢報告與檢討,並針對如何高值化處理等建立標準作業程序。

環境部日前表示,丹娜絲風災共造成33案場、13.5萬片光電板總受損,經分類整理後,目前已近5萬片送交處理機構完成去化,近6.8萬片已陸續蒐集、暫置合法場地,88%光電板均已妥為安置及清除處理。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暨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指出,廢光電板屬於事業廢棄物,破損及破碎的光電板可能造成土壤或水汙染,但有民眾陳情,台南市環保局把廢棄物堆置於嘉南大圳旁,粉塵飄落至農地及灌溉用水,還有泥磚塊掉落道路上,對作物生長和其工作環境造成困擾,顯示目前暫置及回收仍存在諸多問題,環境部應建立廢光電板的明確處理方式。

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陳祺忠則說,台灣目前高值化處理量有限,每月僅650噸,13.5萬片廢棄光電板全清除完需耗時155天,若用破碎或熱熔處理時會產生大量廢棄物,末端如何控管是問題,但環境部擔心未高值化處理會影響國人對光電信心,過度強調高值化處理是有問題的。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認為,2020年上路的光電板回收基金制度,每千瓦收取千元處理費偏低,加上太陽能光電板回收技術的進展,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漲,恐造成基金虧損,建議能源署依汙染者付費原則,勇於調高該費率,反映回收成本。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回應,針對產生的廢棄物如何高值化處理,將在總體檢報告中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另外,《廢棄物清理法》目前正在修法,期盼今年送至立法院審議。

至於光電板回收基金部分,林健三說,因為業者負有清除的責任,這次因風災產生的破損光電板,回收清除處理都不會用到光電板回收基金,全台每個月的高值化處理量能約1,800噸,會盡速處理完畢。◇

延伸閱讀
分析:整頓聯準會 對美是大利多
2025年09月09日 | 2個月前
賴清德:投入千億推AI新十大建設
2025年09月09日 | 2個月前
培育半導體人才 產學協作是關鍵
2025年09月09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