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半導體人才 產學協作是關鍵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工研院長劉文雄9日表示,相關研究顯示未來5至10年北美約有10萬個半導體職缺、亞洲可達20萬,人才供給與培育速度成為產業關鍵挑戰。與談人則指出,培養半導體人才的關鍵不只在於訓練,與產業需求的連結也非常重要,並建議政府提供誘因,讓產業願意引導學生、教授從事更先進的研究。

劉文雄9日主持「晶鏈高峰論壇——半導體人力培養與交流」,他指出,半導體為全球供應鏈,「各國既競爭也需合作」,人才應視為全球性議題共同解決。

環球晶圓集團營運長薛銀陞在論壇上表示,對應全球布局,環球晶參與美國人才培訓計畫,也參與《歐洲晶片法》下的數位孿生、矽材料回收等計畫;同時也與學校合作設計課程內容、提供獎學金和實習機會,希望建立全球訓練系統。

薛銀陞以環球晶在美國德州謝爾曼的新廠為例,集結台灣、韓國、義大利各廠工程與管理人員,從設計階段就開始,建立「學習即日常」文化,加速量產;日本新潟子公司則導入「AI陶冶學校」、個人化職涯規劃與系統化輪調,並以公司年度AI活動促成多項專案在全球廠區落地。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副總裁楊育佳表示,新加坡長期以國際合作為人才培育核心,關鍵不僅在訓練本身,更在訓練與產業需求的「關聯性」。他主張透過強化產學協作,鎖定先進封裝、矽光子等前瞻技術,培育能直接解決實務問題的人才。

為因應人力缺口,楊育佳建議,政府要加大對學研經費挹注,並設計誘因機制,讓產業願意投入指導學生與教授進行更先進的研究;同時也要強化研發基礎建設,讓人才得以在「正確的環境、使用正確的工具」解決問題。

美普渡大學開班 提供實作機會

美國普渡大學首席半導體長朗斯壯(Mark Lundstrom)表示,美國製造回流下,具半導體訓練的畢業生數量需提升至現今3倍,但半導體並非美國學生的就業優先選項。為讓學生了解半導體產業,普渡大學採取幾項對策,包含開設導論課,由業界介紹多元職涯;在暑期班提供設計、製造、封裝一條龍實作機會等。

晶創台灣推動辦公室執行長、臺大跨領域先進技術學院院長闕志達說,學術端可由台灣的大學與本土大企業結盟,再與國際名校與大廠(如荷蘭愛因霍芬大學、ASML)共組跨國產學研究中心,資金由產、官、學共同投入,讓研究更貼近實際應用。◇

延伸閱讀
博通獲百億大單 台廠可望受惠
2025年09月08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