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驚現「青少年武器化」 專家:台灣須警惕新型混合戰

俄烏戰爭至今已三年多,雙方除了軍事戰爭之外,也開始透過青少年進行無聲無形的間諜戰。專家警告,俄戰爭中出現了令人震驚的發展:將青少年武器化,這種混合戰手法很可能也會在台灣執行,台灣除了強化社會韌性和教育之外,國安、執法及教育單位,應與家庭建立緊密合作。
近年來,俄烏戰爭中出現一種令人震驚的發展:將青少年武器化。根據烏克蘭的官方統計顯示,截至今年5月,已有超過600人因被俄羅斯情報部門招募而企圖從事縱火、恐怖攻擊或破壞行動,其中有1/4是未成年人,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3歲。
看似無害的遊戲邀請訊息
烏克蘭安全局表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在過去一年來,匿名透過青少年常用的社群平台如Telegram、TikTok與Discord等網路平台或視訊遊戲,試圖招募烏克蘭青少年,要求他們提供敏感情報或執行破壞行動。

這些任務一開始看似無害,從簡單的快遞任務、偷拍當地關鍵設施,報酬從幾百至數千美元不等,對未成年人來說極具吸引力。一旦上鉤後,這些青少年往往會遭到勒索或手機遭駭,成為敵方進一步控制的對象,被迫執行更高風險的任務,如放置爆炸物、傳遞軍事座標、執行偵察。
今年3月,在烏克蘭境內發生一起爆炸案件,15歲與17歲的青少年,在Telegram上收到「任務遊戲」邀請,承諾完成任務可獲得1,700美元。他們依照指示,用保溫瓶與金屬零件製作兩枚簡易炸彈。在送交其中一枚炸彈過程中,俄方便遠端引爆,17歲少年當場死亡,15歲少年被炸斷雙腿。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警告,俄羅斯的滲透與招募行動已擴展至歐盟地區,「招募烏克蘭人從事敵對行動,是俄羅斯對烏克蘭與整個歐洲社會發動混合式侵略(hybrid aggression)的一部分。」
分析:五點重要啟示
對此,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委任副研究員林超倫表示,俄烏戰爭中利用未成年人進行新興混合戰和破壞活動,對台灣而言,提供了五點重要啟示,需要高度警惕並積極防範未成年人受害,以確保國家安全。
首先是「青少年數位招募的風險」,林超倫說,台灣青少年高度參與網路社交媒體、視訊遊戲和匿名聊天平台,使得他們極易成為潛在網路的招募目標,只要承諾給付金錢來引誘,他們就可能參與涉及國家安全的非法活動。
其次是「混合戰術的多樣性」,林超倫表示,傳統戰爭概念已經擴展並涵蓋了網路攻擊、心理戰和利用社會脆弱性等混合戰術。在兩岸特殊背景下,類似的「低成本、高影響」破壞行動:例如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縱火,或對銀行等金融體系進行實體攻擊,就可能由外部勢力策劃,並利用不知情的青少年執行,將會造成社會動盪與人心不安。
第三、勒索與操縱威脅,林超倫說,這些行動會透過入侵個人帳戶、獲取私密資料並進行勒索,迫使青少年從事破壞活動的手段,對台灣社會構成實質威脅。青少年的網路隱私和數位足跡可能被惡意利用,成為被操縱工具,類似案件在過往社會事件上時有所聞。
第四、強化社會韌性和教育的重要性,林超倫認為,需要提升青少年國家安全觀念和網路安全意識。使他們能夠識別潛在的網路招募、詐騙和惡意操縱行為,並了解參與此類活動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包括法律責任和人身安全風險。
第五為跨部門合作應對,林超倫強調,面對這樣的挑戰,國安單位、執法單位及教育機構,應與家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共同預防和應對利用青少年進行破壞或間諜活動的威脅,包括建立檢舉機制等,以幫助青少年在遇到可疑情況時知道如何應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