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整頓聯準會 對美是大利多

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日前對聯準會(Fed)當前的職能與角色提出不少質疑,認為聯準會預測能力失準、過度擴權、主席鮑爾彷彿患上數據失憶症,所提出的政策讓富人獲得財富效應,卻讓其他人吞下經濟苦藥,他也提出許多建言。資深媒體人曾淯菁認為,川普整頓聯準會,不是為了股市,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要讓美國經濟更強壯。長遠來看,這對美國實體經濟反而是大利多。
曾淯菁引述最新一期《國際經濟》雜誌的專文,內容是班森特對聯準會的尖銳批評。班森特火力全開,直批聯準會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金融救世主」,墮落為今日自大的「功能增強實驗室」。標題更毫不留情的點名:「過度使用非常規政策、任務擴張和機構膨脹,正在威脅中央銀行的貨幣獨立性!」
改革聯準會 短期股市恐挨打
曾淯菁說,很多人直覺認為,整頓聯準會對股市是利多,但她完全不這麼看,因為得想清楚,「川普為什麼要動這一刀?不是為了股市,也不是為了自己。」這是他最後一任,川普真正要留下的是他的遺產,瞄準的正是他的票倉——中西部勞工。曾經有位中西部勞工說過這樣一句話,「川普任內,我的日子真的有比較好過!」
她說,若真能改革Fed,短期內股市難免要挨修理,因為「聯準會保護罩」(Fed Put)一旦消失,市場必須直面真實風險。但從長遠來看,這對實體經濟反而是大利多。非法移民被清理出去,白領薪資在AI壓力下或許漲不動,但藍領的實質薪水卻能隨著實體經濟加速而真正改善。
曾淯菁說,她不看空美國股市,長期來看,實體經濟強大,股市亦利多,而她也相信,4年後的美國經濟將比今天更健康、更強壯。
投資者享受Fed保底功能
曾淯菁說,2008年金融體系搖搖欲墜時,Fed果斷出手,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撐住了全球市場。這場救火成功卻讓Fed從此「信心爆棚」,彷彿是在表示傳統利率工具不夠「炫」,「沒關係,直接開啟量化寬鬆(QE)的魔法藥水,反正副作用『以後再說』。」
她說,班森特的比喻狠辣,他認為,這就像病毒實驗室搞出「功能增強版」病毒,本該鎖在試管裡,卻被放進現實世界,結果衍生出市場扭曲、財富失衡與制度混亂。
班森特指出,聯準會的預測能力根本是笑話,特別是在2010–2013年間,聯準會對GDP增長的樂觀估計足足高估了7.6%,相當於在白板上「畫」出一兆美元的虛幻經濟。班森特譏諷,「這哪是央行,更像神棍。」
曾淯菁說,由於量化寬鬆政策成了股市與房市的助燃劑,富人財富直衝天花板。中產與基層則是迎接物價上漲、借貸困難與房市夢碎。
她說,進步派專家佩特羅(Karen Petrou)的名言也被班森特借來冷嘲:「財富效應對富人有效,對其他人卻只是經濟的苦藥。」最終結果就是,聯準會徹底淪為華爾街的「私人銀行」。她說,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投資者享受聯準會如「社會主義」的保底功能,一視同仁的拯救,普通人只能硬吞資本主義的苦果。
鮑爾遭批「數據失憶症」
班森特也質疑聯準會的權力膨脹與缺乏監督。他提到,Fed資產負債表從2008年的9千億美元狂飆至今日的7兆美元,甚至自建「神祕警察部隊」,連公開網站都沒有,像極了祕密特務;單是翻修大樓的預算,就從7.5億美元膨脹到25億美元。班森特酸味十足:「這哪是中央銀行,分明是一個『帝國』!」更扯的是,Fed虧損上千億美元,卻不用經過國會批准就能自己「補鈔」,這讓納稅人只能乾瞪眼。曾淯菁說,一邊批川普干預Fed,另一邊卻容忍Fed本身早已權力爆表。班森特直問:一個膨脹到不受控制的機構,還談得上什麼「中立」?
至於監管,班森特認為這更是笑話,2021年,Fed公然支持2.1兆美元的財政刺激,直接點燃通膨烈火。2023年矽谷銀行倒閉潮,是徹底打臉Fed的壓力測試。加上高層的內部交易醜聞,整個聯準會就是一檔「金融真人秀」。
還有聯準會主席鮑爾的「數據失憶症」,班森特批評,鮑爾的口頭禪是「數據依賴」,實際行為卻像「選擇性失憶」。2024年9月,鮑爾大方降息50個基點,當時勞動收入還在年化4.7%的高檔;2025年6月,數據掉到1.4%,通膨更低,鮑爾卻強調「勞動市場強韌,不需降息」。鮑爾所說的「強韌在哪裡?」原來全靠往下修正的落後數據。班森特忍不住暗示,或許只有川普敢把這些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人清出去。
曾淯菁說,班森特批評歸批評,他也提出改革方案,首先是縮權,把監管職責交回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與貨幣監理署(OCC),讓Fed只專心宏觀政策;設獨立審查:徹底盤點這場「功能增強」實驗留下的爛攤;讓聯準會回歸初心,專注於最大就業、物價穩定與適度利率,別再「走偏」。
班森特表示,當前的Fed「遺毒」是資產泡沫、財富不均、信任崩塌,讓年輕世代被迫買單,華爾街卻繼續開香檳,聯準會「應該先照照鏡子,別再自以為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