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少子化日益嚴重 學者籲參考日本經驗

台灣少子化危機日益嚴重,全台已連續55個月呈現「生不如死」的情況。學者表示,台灣少子化脈絡與日本類似,但問題更加嚴峻。台灣應參考日本30年的經驗,制定有效支持育兒、兼顧社會承受力的移民政策,以及中央與地方面對「縮小社會」的務實制度重整,才是出路。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人口為2‚333萬7‚9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7萬1‚387人。出生人數長期低於死亡人數,7月死亡數達1萬6‚846人,幾乎是出生數的兩倍,全台已連續55個月呈現「生不如死」的情況。若依此趨勢發展,今年全國新生兒數恐跌破12萬人,再創歷史新低。
對此,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力軒表示,台灣少子化脈絡與日本相當類似,但卻要面對比日本更加嚴峻的人口問題,台灣應該參考日本過去30年人口減少的經驗,盡快做出政策調整。
他表示,日本早在1990年代就意識到低生育危機。1990年總生育率跌至1.57引發社會震撼,1992年日本政府人口推估,已預見20年後負成長,並正式提出「少子化」概念。然而30年來,日本雖接連推動少子化專法等政策,但效果有限。直至2010年代安倍政府才將少子化提升至核心國策,卻也僅能延緩下降。
不僅如此,日本的移民政策則更為矛盾。鄭力軒表示,日本社會長期擔憂移民衝擊,不願全面開放;1990年代的「實習制度」吸納大批外勞,卻因缺乏勞動保障而淪為低薪長工,飽受批評。直至安倍時代才進行改革,改以更透明的勞工引入機制,並將留學生納入勞動力市場。大型企業亦積極倡議放寬移民政策,促使日本開始大規模招募外籍藍領與專業人才。
建構「縮小社會」模式 務實制度重整才是出路
鄭力軒說,相較於生育與移民政策成效有限,日本在「因應人口減少」方面的制度調整較為成功,代表性政策便是2014年的「地方創生」。這一策略核心是承認人口持續減少的現實,主動調整社會結構,建構「縮小社會」模式。該模式內容涵蓋行政區域合併、公共服務供給模式調整、建設與產業規劃修正等。
至於台灣方面,鄭力軒認為,台灣應該借鑑日本經驗,台灣少子化與日本脈絡相近,但政策投入更為遲緩與保守。大規模育兒支持比日本晚了近20年,導致生育率甚至低於日本。雖近年已有育兒津貼與托育政策,但民間仍高度依賴長輩照顧,缺乏完整制度支撐。
其次,在移民與勞動力政策上,鄭力軒表示,台灣雖較早建立外籍移工制度,但實際運作問題重重。農業與營造業高度仰賴失聯外勞,製造業與服務業則存在「留學打工」與廉價勞力輸出的亂象,甚至比日本更嚴重。更關鍵的是,台灣缺乏完整的人口與家庭行為資料,導致政策規劃不足。
鄭力軒強調,從日本30年的經驗顯示,人口問題沒有速效解方。有效支持育兒、兼顧社會承受力的移民政策,以及中央與地方面對「縮小社會」的務實制度重整,才是出路。對台灣而言,人口課題跨越藍綠對立,或可成為朝野合作建立長遠制度的契機。唯有盡快行動,才能避免步上更嚴峻的人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