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醫談養生】克隆氏症的中醫治療

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反覆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特點是發炎,影響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任何部位,並呈現「跳躍性病灶」,即健康的腸道與發病區域交錯出現。克隆氏症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腹痛、體重減輕、發燒及貧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腸道狹窄、瘻管、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也可能引起腸道外的發炎,如關節炎、虹膜炎等。
西醫治療克隆氏症以藥物控制發炎為主,包括抗發炎藥物(如5-ASA)、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及生物製劑,依疾病嚴重程度及患者狀況進行個人化選擇。此外,也可能使用抗生素治療併發症、止瀉藥或止痛藥緩解症狀。若出現腸阻塞、廔管、膿瘍等合併症,則需接受外科手術,但手術後發炎仍可能復發。
藥方疊加相輔相成
首先把病名拋開,因為中醫治療只認症狀,不依照西醫的病名去醫治。用經方醫聖張仲景方治療最快。
克隆氏症主症是下利(慢性腹瀉)、便膿血。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提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為什麼是少陰病,因為四肢厥逆,寒象叢生,就歸為少陰病。
桃花湯的「桃花」指赤石脂,色紅褐或紫紅,別名桃花石。「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其次,克隆氏症四肢冰冷,需溫陽通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湯方:「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使用經方治病,藥方可以疊加,只要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再來,病人感內拘急,四肢厥冷下利,又符合另一條,「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所以乾薑、附子、甘草又加上去。
治療後仍下利不止,利在下焦,又符合另一條條文:「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於是可在加上收澀藥赤石脂、禹餘糧。同時配合針灸,取健脾止瀉的穴道。
隨症加上一些特定藥物,如發炎明顯,加上梔子消炎、腹痛加白芍、噁心加半夏,把症狀再理順一些。用經方治療可達到「一劑知」的效果。
【鄧醫理路】有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克隆氏症就像一隻企鵝,喜歡在冰冷的環境中游來游去,當我們把環境改成溫暖的南洋,企鵝就消失了。中醫就是將體內的環境改變,企鵝(病症)就消失了,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射殺那些企鵝,吃一堆抗發炎藥,即使切除腸道,企鵝終究還是游來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