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契約查核 全台20建案違規

預售屋示意圖。(記者林仕傑/攝影)
預售屋示意圖。(記者林仕傑/攝影)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為保障消費者購屋權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25日公布建商「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查核結果,74個建案中有20案違規,共裁罰新台幣983萬元。

消保處會同內政部地政司等單位,在今年3至6月間辦理「114年度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查核」,共查詢74個建案,每個建案均查核「驗收」、「房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期限」、「通知交屋期限」、「違約之處罰」等15項目,共有20個建案不符規定。對此,裁處不合規定的建案,共裁罰983萬元。

消保處說,這次查核以2024年9月至12月的銷售戶數為基準,查核結果的主要違規有4大態樣。第一,有部分建商違反「驗收」規定,有建商將交屋保留款併入銀行貸款中,未讓買方於「自備款」中保留「房地總價5%」的交屋保留款,實質降低消費者對於瑕疵修繕的保障,也有建商將「交屋前」的修繕義務變更為「交屋後」的保固責任,迫使買方接收有瑕疵的房屋。另有建商以錯誤之方式計算天然瓦斯配管費用,將賣方應負擔之費用轉嫁由買方負擔。

第二,消保處發現,部分建商違反「房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期限」規定,於買方未履行所有權移轉登記協力義務時,擅自增列權利義務失衡之契約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

第三違規態樣,消保處說,有部分建商違反「通知交屋期限」規定,以增列不當的契約條款,免除賣方應於領得使用執照後6個月內通知交屋義務。

第四違規態樣,消保處指出,部分建商違反「違約處罰」規定,以不當的契約條款,限制買方解除契約的權利。也有建商以不當的「特約條款」,排除應記載事項的規定,使消費者陷於動輒違約的處境,並訂定高額違約金,增加消費者負擔。

消保處呼籲,建商應依照「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擬定各項契約條款,切勿隱瞞重要消費資訊,影響消費者判斷;也不得以「契約自由」為名,增列「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所無,且不利於消費者之契約條款。◇

延伸閱讀
內政部強化預售屋履約擔保
2025年08月21日 | 2個月前
預售屋解約潮 桃園、台中淪重災區
2025年07月22日 | 3個月前
六都一天賣不到30戶 4月預售屋急凍
2025年06月18日 | 4個月前
去年消費申訴 線上遊戲連4年居冠
2025年06月11日 | 4個月前
餐券定型化契約 6成未寫出售日
2025年05月02日 | 6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