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結果反映民意正在轉變

圖為屏東核三廠。(SAM YEH / AFP)
圖為屏東核三廠。(SAM YEH / AFP)

【記者梁凱晶、吳旻洲/綜合報導】

台灣核能議題再度引發熱議。8月23日的核三重啟公投中,同意票雖以74.17%大幅領先不同意票,但因投票率僅29.53%,未達總選舉人數1/4的法定門檻,導致公門檻,導致公投案未能通過。這場公投不僅反映了台灣社會在能源選擇上的矛盾,也揭示了在缺電、政治與環保多重壓力下,民意正在悄然轉變。

對於核三延役公投同意票遠超過不同意票,總統賴清德坦言,雖然沒有通過門檻,但尊重這個結果,也充分理解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

立委鍾佳濱以2021年核四重啟公投案為例,當時屏東投票率達4成,但此次僅有3成投票率,而且同意票還多出1萬票。相較之下,不同意卻少了8萬票,這樣的投票結果無疑是重要的警訊。

鍾佳濱表示,賴總統提到台灣的核能政策需要滿足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對話等三大前提,目前歐美國家正在發展的新式核能,也都是朝向這三大前提。科技的進步,核電未必沒將來,但至少要是新型的、安全的、環保的機組,而非面臨淘汰的老舊電廠。

從廢核共識到民意轉向 

回顧台灣的核能公投史,2018年是重要的分水嶺。當時公投「以核養綠」以59.49%的同意票、超過門檻的成績通過,反映了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台灣社會普遍存在反核共識,確立了民進黨政府「非核家園」的政策方向。

然而,2021年與本次公投均因低投票率而未通過,本次核三重啟公投,同意票數為4,341,432人,較2021年核四重啟公投,同意票數3,804,689人,增加了53萬多人,顯示支持核能的民意正在增強。這股趨勢背後,與近年來台灣面臨的缺電風險,尤其在AI產業用電需求激增下,能源轉型壓力浮現有著密切關聯。

公投結果藍綠解讀大不同

本次核三重啟公投的投票率創下公投史上第三低,僅有29.53%,遠低於2018年核四公投的54.83%。儘管同意票比例高達七成,但因人數未達門檻,公投案全數不通過。

對於這個結果,藍白陣營與綠營看法南轅北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認為,高同意票比例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核能的支持;但綠營與環團則反駁,超過七成選民未投票,代表多數人並不認同公投主文,公投結果不具代表性。總統賴清德表示尊重結果,並宣示將進行「4大調整」,包括人事改組與能源政策優化。

對於核三所在地屏東縣,都有12萬人同意、遠勝9萬票反對,來自屏東的民進黨立委鍾佳濱認為,雖然公投結果全國同意票比率僅有21%,屏東的同意票比率僅有17%,顯示核三重啟的提案未獲多數人民同意;但極低的投票率也代表人民對能源議題雖關注,執政團隊卻未能端出論述,引領人民對台灣的能源方向做出決定。

未過門檻代表仍存爭議

儘管公投不通過,核三重啟在法律上暫時無效,但專家認為,這並不代表核能議題就此落幕。據中央社報導,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高同意票數顯示「共識」問題仍未解。而台經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則分析,重啟核電成本較低,但若缺乏社會共識,將為台電的能源規劃增加變數。

本次公投的失敗,也讓藍白陣營可能轉向透過立法院多數席次推動相關法案。這意味著未來台灣的能源政策,包括「中火改中核」等議題,仍將充滿爭議。

陳中舜建議,台灣可參考日、韓等國的能源配比,將核電列為基載電力,同時持續發展再生能源,並搭配可快速啟動的燃氣機組,以確保電網穩定,在安全、成本、低碳排放之間取得平衡。

本次公投結果不僅是台灣內部政治的縮影,也受到國際關注。國際媒體如BBC與法廣RFI均報導,這場公投反映了台灣在能源與政治上的拉鋸,也顯示選民藉由公投表達對藍白陣營法案的不滿。這場公投的結果,將迫使政府在能源轉型與供電穩定之間,尋找更為務實且具備社會共識的解決方案。◇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7藍委罷免案全遭否決 投票率近5成
2025年08月23日 | 1天前
森林種子散播者 紅胸啄花鳥
2025年05月26日 | 3個月前
本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錯了嗎?
2025年05月27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