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祭育兒補貼 分析:盼藉新生兒帶動消費

中共祭出3歲以下子女每年可領取3,600元(人民幣,下同)補貼,而這區區每月300元的補貼,能否真正緩解中國年輕家庭在生育和養育子女上面臨的壓力?觀察者剖析,中共此政策首次從「投資於物」轉向「投資於人」,除了試圖搶救低迷的生育率和經濟活力外,也有其更深層的目的。
矛盾的現實:嫌新生兒少 大學生多
中國博主「侃見」指出,中國當前存在一個「擰巴」(指彆扭)的現實:「一千萬新生兒嫌少,一千萬大學生嫌多。」他質疑,既然鼓勵生育是為了未來的勞動力,為何當下每年千萬名大學畢業生卻面臨嚴峻的就業困境?
他說,大學生的家庭為其教育投入了二、三十年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理應獲得「體面的工作、合理的薪水」。但隨著經濟下行,以及房地產等傳統吸納大量就業的行業「集中爆雷」,社會就業崗位不增反減。
這種困境在中國年輕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浙江大學文科博士「自然卷卷」的經歷就是寫照:30歲的她,即使是名校畢業,也難逃失業困境,曾經能進的大廠現在完全沒機會,小公司則嫌她學歷高性價比(CP值)低,她感嘆「現在的工作怎麼會這麼難找?」
新生兒的「綁定式消費」
博主「侃見」將新生兒定義為社會的「純粹資產」,他們「不提要求,不談條件」,從出生起就是「優質消費者」,能立即拉動幾十個產業鏈,如奶粉、尿布、童裝、玩具、早期教育、幼兒園、學區房等。這是一條長達18年甚至20年的「綁定式消費鏈」,即便中途補貼停止,消費也無法停止,「總不能把孩子塞回去」。
博主「侃見」分析,此次育兒補貼的核心邏輯,是高層希望透過「讓普通人生孩子來促進消費、激活經濟」。而更深層的目的則在於:孩子是家庭的「軟肋」,也是最好的「社會維穩工具」。
他認為,在中國經濟下行、社會惡性事件頻發、維穩經費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孩子能讓成年人不敢「亂來」,從而「穩定社會預期」。他說,在財政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政府仍推出這項補貼,足見其對「穩住社會」的重視。
此外,中共國務院近日宣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舉措,稱要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逐步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大班)在園兒童的保育教育費,私立幼兒園也比照減免。在博主看來,正說明中國社會頂層的權貴確實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