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錯了嗎?

當我們以同理心而不是緊迫感來教導他們時,一切都會開始轉變。(Shutterstock)
當我們以同理心而不是緊迫感來教導他們時,一切都會開始轉變。(Shutterstock)

文/陳俊村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和快樂的成長,但有專家表示,父母養育孩子的一個習慣,會悄悄的傷害他們,對他們而言是弊大於利!

美國心理學家暨作家伯恩斯坦(Jeffrey Bernstein)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文說,在他與許多兒童和家庭打交道這幾十年來,他看到父母的一種養育習慣不斷出現,那就是——本能的想解決問題。他認為這種習慣會悄悄的傷害孩子。

伯恩斯坦寫道,解決問題的本能是非常人性化的。你愛你的孩子,當他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伸出援手,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但事實上,解決問題不一定有幫助。這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被誤解、被忽視或無能為力。

伯恩斯坦列舉了這種現象,如何體現在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中的幾個例子,並建議父母採取另一種比較好的做法。

讓孩子有能力解決問題,不要凌駕他們。(Shutterstock)讓孩子有能力解決問題,不要凌駕他們。(Shutterstock)

• 並非每個問題都需要解決

7歲的賈克斯(Jax)因為自己的樂高積木倒塌而大哭一場。他的媽媽拿著膠帶和膠水衝過來,急切的想修補積木。但賈克斯不需要別人幫忙解決問題,他需要有人坐在他身邊說:「唉,這糟透了。等你準備好了,還想一起重建嗎?」

• 用同理心而非策略來教導

10歲的莉拉(Lila)透露,在學校下課時沒有人和她一起玩。她的父親建議她嘗試玩新的遊戲,而且要外向一點。但莉拉需要的是其他人對此事產生同感。如果她父親說:「那聽起來很孤單。」她會感覺受到關注和支持。

• 有時候最好的支持是保持沉默

14歲的索菲亞(Sophia)在放學後對她的父母大發雷霆。他們開始對她進行有關尊重的訓話。但她需要的是個人空間和他們以平靜的聲音對她說:「你看起來有點難以承受。等你準備好了,我就在這裡。」

• 想解決問題卻起到反效果

18歲的伊萊(Eli)在大學面試中被淘汰。他感到很慚愧,便告訴他媽媽。她立即寫電子郵件給學校的招生辦公室。雖然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傳達出她不相信他能夠應付這個挫折的訊息。她應該跟伊萊說:「我相信你。這不是這件事的結局。」

為人父母者能做什麼?

伯恩斯坦指出,解決問題的本能源自於愛。但真正的力量在於全心投入。你的孩子不需要你解決所有問題。他們需要的是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受到重視和支持。你可以這麼做:

• 從陪伴孩子開始。
少說,多聽。在提出建議之前保持冷靜。

• 認同孩子的感覺,不要只是解決問題。
跟孩子說:「我理解你現在的感受」比「你應該這樣做」更有效。

• 讓孩子有能力解決問題,不要凌駕他們。
孩子們藉由經歷困難來建立自信,而不是藉此獲得幫助。

伯恩斯坦說,看似叛逆的行為往往是孩子說:「你沒有在聽我說話。」當我們以同理心而不是緊迫感來教導他們時,一切都會開始轉變。

延伸閱讀
光明水力發電環評 建議補正再審
2025年08月21日 | 2天前
台灣39間學校藏共產黨組織
2025年08月21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