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故事屋跨海到大阪 「We TAIWAN」用童趣連結台日文化

邁入第3個週末的「We TAIWAN台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進入倒數階段,本週戶外最吸睛亮點莫過於直徑達10公尺的「移動故事屋」,從鋼架搭建到帳篷覆蓋,逐步成形,準備將台灣原創故事帶給日本觀眾。文化部表示,活動始終將孩子視為核心觀眾,以台灣故事與文化科技回應世博主題「創造閃耀著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向世界傳遞「孩子就是未來」的理念。
延續上週童書之森「台灣繪本、佮意啦」中讓小朋友又怕又愛的《虎姑婆》表演,15日舉行的《室內樂feat.讀繪本演出》為近百位親子觀眾帶來清新溫暖時光。節目靈感源自繪本作家林小杯作品《喀噠喀噠喀噠》,透過小女孩視角描寫阿媽踩著裁縫機為她縫製衣物的情景,由巴雀藝術弦樂三重奏演奏作曲家王之筠改編樂譜,朗讀聲音與提琴音色交錯,還融入台、日童謠,模擬繪本中的聲響,令觀眾沉浸故事氛圍。
本次朗讀邀請旅居日本的台灣籍媽媽鄭心怡與溝越茜參與,排練全程透過線上進行,直到演出前一天才首次合體。鄭心怡說,親子共讀是她珍惜的時光,很高興能參與結合音樂與繪本的演出。觀眾中有一對大阪母女,媽媽表示平時喜歡台語,首次看見故事與弦樂結合覺得新鮮,女兒則對音樂中重現的裁縫機聲音「非常喜歡」。童書之森館長伊藤真由美指出,繪本中許多台語與日語發音相似,小朋友容易理解。
活動會場另一側,超大型帳篷「移動故事屋」將自16日起連演5天、43場節目。總監張嘉路表示,靈感源自馬戲團巡迴,希望突破室內限制,帶著180度環形投影、體感聲光與說書人互動的沉浸式體驗,讓孩子們走進故事世界。
這次跨海演出帶來三部台灣原創劇目,包括與金馬獎動畫導演王登鈺合作、探討海洋環保的《機器人流浪記》、介紹台灣歷史與廟宇文化的《乾爹乾媽是神明》,以及鼓勵孩子探索自我的《龍王求職記》,分為互動版「演員場」與專注欣賞動畫的「動畫場」。為貼近日本觀眾,特別邀請會說日語的台灣演員參演,讓孩子在故事中自然認識台灣文化。
文化部提醒,《室內樂feat.讀繪本演出》場次已額滿,《移動故事屋》部分場次仍可預約,現場開放候補。倒數期間,「台灣光譜」展、「放開你的頭腦」劇場、「遺留未來VR360播映」、「台灣電影的璀璨今昔」、「魔幻台灣—台灣文學展」、藝術報國《艾拉—相遇中之島》及「TAIWAN PLUS台日新風」市集等活動仍持續展開,詳情可至官網與社群平台查詢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