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售不算貿易額 藍批不公平

台美關稅談判持續進行中,外傳美國在談判過程中計畫敦促台灣增加軍費,外交部政務次長陳明祺14日表示,若是透過美國軍售(FMS, Foreign Military Sales)管道,是不算在台美貿易額中,商售(DCS, Direct Commercial Sales)才算。立委質疑軍售不計入貿易額,對台灣不公平。陳明祺表示會向美方溝通,請美方在對我經濟關係上一併考慮。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14日邀請外交部、經濟部、財政部、農業部、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報告「因應台美關稅及國際局勢變化台美關係互動情形,暨俄烏戰事與以哈衝突外交援助概況」,並備質詢。
提高國防預算是既定政策方向
外交部在報告中指出,政府後續將持續與美方就關稅及「232條款」等議題進行磋商,並爭取更有利且合理的稅率,以及不以疊加原稅率方式計算。外交部提到,川普政府持續強化對中嚇阻及印太安全的態度明確,美國會跨黨派議員也持續透過訪台、立法等具體行動,展現對台灣及強化台美安全合作的堅定支持。
對於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透過貿易協定要求世界各國增加國防預算。立委馬文君質詢台美關稅談判是否也納入此類議題,未來談判結果公布後,內容會不會有關增加國防預算?
經貿辦副總談判代表顏慧欣表示,「國防預算提高到3%,這就是台灣既定政策方向」。日前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在記者會上表示,已向美方表達總統賴清德已宣示,國防預算要達到GDP3%以上目標。馬文君追問所以不會寫入條款中嗎?顏慧欣僅表示「談判都在進行過程中」,沒有承諾。
馬文君主張,若談判內容不含國防預算,最終就不應納入相關條款。她強調,行政團隊跟談判代表不能逾越權責,預算多少不是行政團隊說了算,所有預算還是必須經過立法院。
外交部次長陳明祺回應,相關談判結果若牽涉預算審查,一定遵循相關規定透過立法院來決定,依照其性質,談判後條款生不生效還是要由立法院來審議。
要求美方考量軍售納入貿易額
立委賴士葆質詢時關心,我方談判過程中,接觸到最高的美方層級為何?顏慧欣說,據她被告知的包括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都有接觸到。
賴士葆也關心台灣對美國軍購是否列入貿易額,陳明祺解釋,若是經過軍售管道,因為對口是美國國防部,所以不算在台美貿易帳上,而美國對台灣的直接軍售是大於商售的。
不過陳明祺也強調,台灣會透過各種管道跟美方說清楚,對美軍事採購相當大的數額、明顯金額,請美方在對我經濟關係上一併考慮。
賴士葆要求,不管軍售、商售都應該列入貿易額,不然對台灣不公平。顏慧欣回應,「我們台美談判,基本上比較沒有觸及這一塊,就是談貿易議題」,賴士葆則強調,這塊很重要,對等關稅就是從貿易逆差推算回來。
防長:國防預算增加商售部分
此外,國防部長顧立雄提到,軍售雖不計入貿易逆差,但從安全角度來看,能展現台美軍事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由於有美國政府保障,軍售是相當重要管道。至於商售則是多元籌獲管道,若有不適宜透過軍售管道,會盡量以商售管道。為因應貿易逆差壓力,未來國防預算可能增加商售比,特別是非機敏裝備,以更靈活的方式採購並計入貿易額。
然而,台灣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高達739億美元,軍購金額(估計60~90億美元)相較之下難以顯著縮減逆差,且FMS交易因敏感性未完全反映在公開貿易數據中。增加商業軍售(DCS)被視為一種策略,但因半導體與資通訊(ICT)產品佔比高(約71%),其他品項(如農產品、能源)需進一步擴大出口才能有效縮減逆差。
台灣國防預算若達到GDP 3%,以2025年GDP約1兆美元估算,大約為300億美元。單靠擴大軍購或轉向商售,對平衡貿易逆差的效果有限。台灣對美軍購更像是國安合作的戰略籌碼,而非單純的貿易平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