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班存續 簡奇陞:讓市場機制決定

台師大女足隊抽血案吹哨者簡奇陞,不僅揭露體育學系權力濫用的黑幕,更引發外界關注現行體育班制度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她在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表示,讓市場機制決定體育班存續,或許能有助解決現行制度中的諸多不合理,包含體育生的學業資源匱乏、教練專業背景不足,以及運動員退場機制不健全等多重困境。
簡奇陞:學業對運動員仍很重要
從現行體育班制度來看,長期以來體育生學業被犧牲的問題備受詬病,簡奇陞也曾用「難道在體育圈多讀點書也有錯嗎?」回應外界批評。她以個人經驗舉例,高中時班上15個人,就有人連26個英文字母都唸不全,但也有人能考全民英檢中高級,體育生學力程度差異大,導致老師難以備課,正規課堂學習效果有限。
簡奇陞也分享,她個人的英文能力,正是受惠於花蓮體中時期的小班制夜間輔導課,這段經歷也讓她體認到體育生要有一定學力,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而這類額外學習資源對體育班學生至關重要,但許多學校並未提供,導致學業被放任。
她強調,所謂學生運動員「先是一個學生才是運動員」,當運動員這條路走不下去時,回過頭來還是學生,因此學業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針對台灣長期討論體育班的存續問題,她表示,現行有許多球隊與體育班綁定,若能打破這項限制,讓學生與家長有更多選擇自由,能讓想兼顧學業的學生讀普通班,同時也能參加校隊,就能透過市場機制決定體育班的存續,若體育班模式確實好,自然會有人選擇留下;反之,若無人願意就讀,則代表體育班制度存在問題,應逐步淘汰。
此外,在現行制度中「專任教練不強制修習教育學程」,簡奇陞認為,許多教練憑藉傑出的運動表現,就能取得證照進入校園,但未必具備足夠的教育學識,這可能導致教練雖身為優秀選手,但不見得懂得如何教導學生,甚至進而傷害學生而不自覺。
運動員退場機制被忽略
除了學業資源不足,簡奇陞也觀察到,運動員的退場機制是現行體育制度中長期被忽略的一環,相較於國外已著重在運動員的身心健康,台灣體育界仍將重點放在如何幫助選手奪牌,卻鮮少思考選手離開舞台後的人生,如國光獎金、專任教練證等資源,多保障少數奪牌選手,讓那些未能奪牌的選手,容易產生覺得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的負面情緒,對運動心灰意冷,甚至不願再接觸,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今年即將成立運動部,簡奇陞期許,要讓台灣體育蓬勃發展,應擴大參與運動的人口基數,讓大眾意識到,即使當不成選手,人生仍有退路,「運動員的生涯不應只停留在成為選手的那一刻」,運動員生涯或許只有10、20年,但當個運動粉絲卻可以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