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跟風Labubu 被割韭菜

2025年上半年,潮流玩具角色「Labubu」掀起中國年輕人創業潮,數十個周邊品牌迅速湧現。短短30天後,多起「暴富神話」破滅,創業者欠債離場。這場喧鬧的IP(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創業潮,折射出創業跟風與「割韭菜」亂象的深層問題。
周邊創業潮迅速蔓延
Labubu是香港插畫家龍家昇創造的IP,2021年在泡泡瑪特(Pop Mart)推出後迅速走紅,部分限量款在二級市場價格翻10倍,2025年4月以來,多地掀起「周邊創業潮」。
Labubu爆紅之下,平民的「造富神話」開始湧現。《中國企業家》雜誌說,谷會傑靠著娃衣訂製,兩個月連開3家店、僱500名女工踩縫紉機,粗略估算單月流水上百萬元(人民幣,下同);被捧上微博熱搜的「00後手作娘」,靠給Labubu做衣服,單月收入數萬元;從2017年起就做娃衣廠的豆子,去年4月嗅到商機,賣出了17萬套幼稚園款的Labubu娃衣,粗估單一款產品就帶來了約500萬元的銷售額。
淘寶平台上,一家名為「泡露不露」的創業店鋪在短短一週內銷售額突破20萬元,創始人自稱「從自由職業轉型為創業導師」。這些創業者多為90後、95後,包括在職白領、失業大學生及全職媽媽,普遍投入5萬至30萬元資金進行IP周邊生產與店鋪裝修,夢想「複製成功公式」。
直到現在,《大紀元》記者21日調查發現,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仍湧現大量「創業致富」教程,如「月入10萬靠Labubu製作徽章」、「自學3D建模製作Labubu香薰機」等。
一個月內關38品牌 數十人退場
《中國企業家》雜誌報導,5月開始爆火的Labubu,「暴富神話」不到一個月迅速破滅。6月初,Labubu周邊創業者群中開始頻繁傳出關店、退款、庫存堆積等消息。
小紅書ID為「labula豬豬丁」的沈築,曾經也有靠娃衣「暴富」的幻想,然而試了2個月後,發現現實與幻想背道而馳,「我現在連成本都沒有收回來。」一位在杭州創業的女孩在社交平台發文稱:「二十多天投了12萬,開模做了300個Labubu陶瓷香薰,結果平台下架、收到版權侵權警告、一天只賣出3個,現在押金沒退、模具廠跑路。」
根據微博帳號「IP法務觀察」統計,截至6月15日,全中國至少有38家與「Labubu」相關的小型創業品牌在遭到平台下架或版權投訴後關停,其中一線城市店主的平均損失高達8.4萬元。上海一位電商律師指出:「許多創業者並未真正理解『授權』與『版權』的邊界,落入仲介設計的違法商業陷阱。」
根據艾媒諮詢2025年報告,超過63.7%的Z世代創業者受到社交媒體內容直接影響,導致高估機會、低估風險。2025年4~5月,小紅書平台「Labubu+創業」相關筆記增長560%,大量標題如「只需5萬,開一家Labubu周邊店」、「零經驗賺到第一桶金」引導用戶進場。
《中國企業家》雜誌調查說,一些仲介機構針對新手創業者開設課程,收費從999元到16,800元不等。像是某社交平台的「娃衣創業課」,全套課程定價為1,999元,單月購買課程人數已超800人,單月收入超過160萬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韓玉明認為:「這是一種『創業神話套皮(改個包裝)』,實質是利用流量熱點進行快速收割。」
這場Labubu創業泡沫的快速崩塌,不只是個別失誤,更是反映了當前中國青年創業結構的某種病態。分析認為,Labubu創業潮的快速興起與快速崩潰,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年輕人在焦慮、流量、與致富夢交織下的現實困境。IP不是提款機,模仿不是商業模式,當「創業」被視為逃離打工現狀的捷徑,「成功學」則演變為被操縱的敘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