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社媒內容泛濫與選擇困難症

著名的果醬實驗表明,有時太多的選擇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示意圖。(Shutterstock)
著名的果醬實驗表明,有時太多的選擇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示意圖。(Shutterstock)

⊙Michael Munger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涉及果醬。當然,這個果醬(Jam)指的不是塞車,也不是老人所熱衷的果醬音樂,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果醬:加糖和加稠的水果塗醬。

這個著名的實驗表明,在某些時候,有太多的選擇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實際上似乎會讓人的生活變得更糟。類似的研究一共有三項,但由於某些原因,「果醬實驗」(Jam Experiment)最廣為人知。

研究1:果醬選擇實驗

果醬實驗是在一家美食店進行的,店內設有試吃區,分別提供6種或24種果醬。大約60%的購物者駐足仔細觀察了多種選擇的展示台,40%的購物者走近了選擇較少的展示台。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選擇較少的展示台品嘗商品的購物者中,有30%的人購買了果醬,因為優惠券背面的代碼可以告訴研究人員,每位最終購買的消費者看到的是哪種展示;而在更多選擇展示台試吃的購物者中,只有3%的人最後購買了果醬。這個實驗結果表明,更多的選擇可以引起更多的興趣,然而實際的購買行動卻明顯較少。

研究2:作文題目選擇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為大學生分別提供了6個或30個作文題目,讓他們選題作文。實驗的結果是,與拿到30個題目的學生相比,只拿到6個題目的學生更有可能完成作文,寫出的文章品質也更好。而過多的選擇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研究3:巧克力選擇實驗

巧克力實驗的參與者被要求從6個或30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巧克力,或者選擇拿現金。與30個選項相比,只有6個巧克力選項的參與者對自己的選擇更滿意,更有可能選擇拿巧克力,而不是選擇現金獎勵。

這三項研究共同提出了一個關於我們如何做出決定的模型。雖然更多的選擇最初可能會吸引人們的興趣,然而過多的選擇最終會降低人們做出決定的動力,並降低對所選方案的滿意度。

該結果被普遍解釋為是對資本主義的批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商業社會中,這些實驗忽略了兩個因素。

品牌因素:人們一開始可能會貨比三家,但是他們也會透過品牌名稱和產品口碑來確定選擇。在真正的雜貨店裡,人們不會花幾個小時在穀類食品的貨架上,因為那裡的產品都是知名品牌。他們會直接去看看自己喜歡的麥片,然後做出選擇。整個過程輕而易舉。然而,消費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選擇呢?這就引出了第二點。

從選擇機制所獲得的利潤:一種商品要想生存下去,爭奪貨架空間,就必須至少有一定數量的人購買這種商品,使生產者能夠支付所有成本,並獲得等於或大於其資本機會成本的回報。

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意味著所有這些商品都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潛在顧客,他們在尋找這些商品,最終會買下來,這些顧客不必花心思比較其他品牌的商品。此外,購買者的數量必須足以彌補對該品牌和口味的社會「投資」。

因此,對於不了解商業運作的學者來說(也許是因為他們從未從事過真正的工作),超市裡面專門擺放麥片的貨道或果醬貨架可能顯得浪費或過度,然而實際上,這是一種精心策劃的有效機制,為消費者提供了他們真正想要的選擇。

然而,社群媒體上的選擇呢?上述論點雖然正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然而需要相當多的機制在後台運作。商業系統一旦成熟,就會進行損益測試,並利用品牌和聲譽來簡化和策劃選擇。看似混亂的局面其實井然有序:罐裝果醬的生產和運輸成本很高,貨架空間也有機會成本,因此只有人們需要的果醬才會展示在貨架上,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這樣的。

在社群媒體的狂野世界裡,這些條件都不存在,至少現在還不存在。製造和分銷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網路上「貨架空間」的機會成本只是爭奪注意力,因為平台幾乎是免費的。

最近,我的兒子凱文(Kevin Munger)撰文探討了這個問題。他的文章〈鬆綁與豐富〉(Unbundling and Abundance,3/14/2025)探討了技術進步對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影響。凱文認為,以下幾點是主要問題:

• 技術進步:網路和數位工具的興起,降低了創作者的准入門檻,導致各種媒體形式的內容激增。

• 服務鬆綁:傳統的媒體套餐,如唱片或有線電視捆綁套餐正在被打破。消費者現在可以自由選擇單一內容,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媒體消費。

• 內容泛濫:這種服務鬆綁導致內容過度泛濫,使消費者難以在眾多選擇中發現高品質的內容。

• 把關缺失:編輯和製作人等傳統把關人員的作用已經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演算法和社群媒體趨勢,它們已經成為新的「管理者」(Curator),可以決定什麼是重要的,也成為了「驗證者」(Verifier),可以決定什麼是真實的。其後果就是,最重要的內容已經與盈虧計算(profit-and-loss calculus)及高品質的「買家」回饋脫節。

顯而易見,媒體生產和消費的這些趨勢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雖然越來越多創作者可以分享他們的作品,然而內容的盈利變現卻變得複雜起來。一方面,現在任何人都可以發布內容,並透過Substack和Patreon等線上內容發布平台收取受眾願意支付的費用。另一方面,大量新內容的湧入提高了賺取持續生計的競爭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傳統印刷媒體和電視媒體失去了控制讀者注意力的能力,廣告費用轉移到了目標更為明確的社群媒體平台上,傳統主流媒體已經失去了權威。

我經常撰文批評那些天真的聲稱市場造成「過度選擇」(Excessive Choice)的人,因為品牌名稱、盈虧選擇和口味差異是這類批評通常忽略的因素。然而事實上,社群媒體可能是「果醬問題」(Jam Problem)真實存在的例子。我們有太多的選擇,以至於無法選擇優質產品,也無法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

正如凱文在文章中所指出的,最終可能會出現新的管理、驗證和盈利等模式來駕馭這個格局,然而目前來看,內容泛濫和服務鬆綁的程度只會加深,而不會減弱。(信宇編譯)

——作者芒格(Michael Munger)是杜克大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也是「美國經濟研究所」(AIER)高級研究員。

本文「The Social Media Jam: Why Too Many Choices Leave Us Feeling Stuck」原載於「美國經濟研究所」網站。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菲對美提零關稅與軍事合作
2025年07月23日 | 3天前
微軟:中共駭客利用漏洞網攻
2025年07月23日 | 3天前
創業跟風Labubu 被割韭菜
2025年07月22日 | 4天前
前財長邱正雄辭世 享壽83歲
2025年07月23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