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下滑 國企員工兼差貼補家用

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中國GDP年增5.2%,但多數產業與勞工並未受惠,反而承受更大壓力。有些國企員工如教師好幾個月未發放薪水、沒到獎金,有的員工甚至要兼職送外賣。
美中貿易關係緊張與出口競爭加劇之際,中國汽車、電子業與公共事業等出口重點產業出現合約與帳款延遲,不少由地方政府擁有的企業也面臨資金吃緊。企業利潤遭到擠壓,工廠端陷入通縮,員工則成為削減成本的第一波受害者。利潤與工資下滑又拖累稅收,使國企進一步節流。整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長期偏重出口產業政策,忽視內需與家庭消費。
亞洲會議委員會(Conference Board of Asia)資深經濟學家曾克嶺(Max Zenglein)指出,中國正處於「雙速經濟」——產業仍在不斷產出,消費則持續疲弱。他認為,低利潤與通縮壓力的根源在於製造與科技產能的無限擴張,「這場與美國的貿易戰,正轉化為中國內部的經濟問題。」
捧國企飯碗的張錦明(音譯,Zhang Jinming)目前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月薪從5,500元降至4,200元(人民幣,下同),為了彌補24%的減薪,他每天晚上下班後和週末都得騎電動車跑3小時外賣到11時半,這樣能賺上六、七十元。生怕碰上熟人的他告訴路透社,「在國企工作還兼職送外賣,其實有點丟臉。」但因為「減薪給我帶來巨大壓力,很多同事已離職,我還要接手他們的工作。」所以不得不兼職。
28歲的黃老師在廣西崇左任教,已經兩三個月拿不到工資。他說,「我只能忍著,不敢辭職。」沒有收入他只得依靠父母救濟,「要是我有房貸、車貸還有小孩,那壓力真是無法想像。」另一位來自安徽臨泉縣的鄉村教師雲女士則說,她每月只能拿到3千元的基本工資,原本約占薪資16%的績效獎金「一直拖延不發」。她說,「扣完油費、停車費與物業費(管理費),連買菜都不夠。要不是靠父母,我早就餓死了。」
鄭州公車自救 日載客夜載貨
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公共財政吃緊的大背景下,城市公車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為應對客流銳減、財政補貼難以為繼的困境,河南鄭州一家國有公車公司,開啟了白天載客、夜晚送貨的創新自救模式,鄭州公車集團近期與順豐速運達成合作,將夜間閒置的公車變身為「城市快遞配送車」,利用深夜非營運時段承接同城快件運輸業務。
鄭州公車集團為鄭州市國資控股企業。據2024年財報以及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虧損數億元。儘管擁有三千多輛公車,但夜間資源基本閒置,迫使企業探索多元變現方式。有網友指出,順豐方面則苦於貨運成本居高不下,與公車公司一拍即合也是「創舉」,「一晚上的運費雖然不多,但好過車輛閒置,現在幾千名員工都等著發工資,能補一點是一點。」
鄭州居民孫先生7月16日告訴《大紀元》,現在乘坐公車的人很少,「天氣熱、很多人失業,出門要花錢,大家為了省錢乾脆步行,我一般步行一兩公里,就當鍛鍊身體。」
除了鄭州,順豐亦在西安、武漢、成都、南京等城市推動「公車+快遞」模式。南京的503路公車早於兩年前就同時運載乘客與快遞,節省配送時間;武漢則將部分公車場站改造為快遞分揀點,部分公車司機亦兼任快遞員。
此舉在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認為,在財政緊縮的大環境下,與其坐等政府輸血,不如主動求生。一位公車員工直言:「鄭州這波操作值得全國同行學習。」
知情人:上海地鐵開始裁員
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下滑,各行業接連受到衝擊。近日,有上海地鐵工作人員對新唐人電視台透露,7月11日,站區領導告知員工下半年裁員計畫,講了裁員的方案和未來趨勢,讓他們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可以準備找工作了。
該員工提供一張擷圖,是該站站長在微信群發的裁員方案,統計45週歲以上的人員,「準備買斷」,按照車站客流量、客流人數減配工作人員,下半年收回外包人員統籌人員分配,每半年考核一次,不合格降職,兩年後開除等。
其實,上海地鐵公司早就傳出裁員風聲,上個月,有抖音博主發影片稱,前一段時間,上海軌道交通公司開始實行逐層淘汰的試點,具體內容是管理人員下放基層一線,基層很多派遣制人員,轉為外聘或者外借人員模式,很多外聘外借人員辭退,其他省市如廣東、廣西等省早已經開始,將會出現一個辭退或者逐層淘汰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