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建交50年 五大爭端難解

今年本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歐峰會,恐怕將草草收場。圖為布魯塞爾歐盟總部。(Nicolas TUCAT / AFP)
今年本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歐峰會,恐怕將草草收場。圖為布魯塞爾歐盟總部。(Nicolas TUCAT / AFP)

【記者高靜/綜合報導】

中共與歐盟原本計畫於7月24日在北京舉行高規格峰會,慶祝雙方建交50週年。然而,隨著近期多項爭端浮現,中歐關係已陷入低潮,雙方在貿易、安全等領域的分歧越來越嚴重,原本應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歐峰會恐怕將草草收場。

《經濟學人》報導,今年5月,歐盟曾短暫對中共表現友善,說要合作解決共同挑戰。但布魯塞爾內部人士透露,那一半是做給美國看,另一半才真的是拉攏中共,足見歐盟內心還是高度戒備。

貿易爭端是核心問題之一。首先,歐洲對中國電動車低價傾銷非常不滿。中國車價比歐洲本地便宜20%,嚴重衝擊當地產業,歐盟去年祭出最高45.3%的關稅抵制。但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依舊野心勃勃,希望在2030年前成為歐洲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其次,歐洲對中共壟斷稀土市場極為不滿。今年4月,中共推出新一輪稀土出口管制,讓歐洲汽車、航空、國防和半導體產業全面告急。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公開指責中共利用稀土壟斷,搞「支配與脅迫」,完全不能接受。

安全方面的衝突也在升級。歐盟指責中共提供俄羅斯軍工企業關鍵零件,幫助俄軍在烏克蘭戰場繼續作戰。此外,中共頻繁對歐洲國家發動網路攻擊,今年5月捷克外交部就遭中共駭客入侵。歐盟警告如果再發生類似情況,將採取強硬行動。

台灣問題也在加深裂痕。中共不斷對台軍事威脅,讓歐洲各國紛紛站出來支持台灣。去年,德國軍艦首次穿越台灣海峽,北京氣得跳腳。

報導還提到,中共並沒有真正努力改善與歐洲的關係,反而持續拉攏德國、法國等個別國家,企圖分裂歐盟內部。這種做法也讓歐盟對中共更加防備。

被中共移出制裁名單 挺台德國政要不買帳


中共近日解除對德國前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的制裁,外界認為這是北京欲修復與歐洲議會關係的訊號。

包瑞翰不僅是近十年來歐盟對中政策圈要員,也是近年推動台歐關係的重要推手。2021年,中共為報復歐盟就新疆人權問題所祭出的制裁,將包瑞翰在內的10位歐洲政要、學界人士及4個機構列入黑名單。遭制裁者被禁止入境中國,並不得與中方機構往來;歐盟則中止原已談妥的中歐投資協定作為回應。

歐洲議會消息人士週二(7月15日)向德新社證實,議長辦公室已接獲中方通知,確認包瑞翰與他的家人自中國制裁名單中除名。

對於中共解除制裁,包瑞翰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這個遠遠不夠的舉措,無法讓我也無法讓歐洲中國事務圈的任何人感到滿意。為什麼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仍在制裁名單上?為什麼民主聯盟基金會和另外5位個人仍然受到制裁?」

在接受德新社訪問時,包瑞翰批評,「北京2021年任意實施的制裁,是一場缺乏方向感的跌跌撞撞」,中共領導層顯然缺乏足夠的政治魄力,無法一舉終結這場「荒謬可笑的難堪局面」。◇

延伸閱讀
菲律賓正悄悄與台灣聯手對抗中共
2025年07月16日 | 3天前
取消